前阵子脍炙人口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最令人遗憾的,是没能好好地道别。」孩子的世界很小,拥有的本来就不多,「失去」对他们所造成的冲击,远比大人所想的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教孩子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失去」,并且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度过失落的悲伤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失落」里找到「存在」的意义

每个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总想一直保护孩子,竭尽所能地将一切美好提供给他们,但,只是这样就够了吗?事实上,在未来成长的过程里,除了「获得」以外,孩子还要面对许多大大小小的「失去」,重者如:亲友、宠物​​去世,轻者如:心爱玩具的丢失,父母不见得能够时时在旁守护。因此,与其用隐晦、隐瞒的方式帮着孩子逃避面对事实,倒不如陪伴孩子在失去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疗愈的方式与事物存在的价值。

能够面对「失去」的孩子…

能够以正面角度接纳「失去」这件事,对于孩子往后的人生有3大好处:

1.比较不怕孤单

因为知道自己除了失去的部分以外,还拥有更多,而且这些拥有的事物不一定要紧抓在手上、也不一定是物质的,可能是一些曾经存在于内心的温暖记忆,就能使他感到很满足。因此,在面对失去时,会有一种「虽然伤心,但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度过的」的感觉,也会相信还能再创造新的关系与记忆,一旦有这样的信心,孩子也就比较不怕孤单了。

2.珍惜拥有的当下

因为明白事物「有限」的物理性,能够相处也就是这些时光,孩子也会更珍惜拥有当下的每一刻,而不是抱持着一种「随时都会有」的心态,觉得一切都不重要、是理所当然的。

3.获得独立的能力

当一个人可以接受失去的时候,独立性就会变好,不再过于依赖自身以外的其他人、事、物,就像有些小朋友会依赖棉被、娃娃一般,如果在关系中倾向依赖某个人,就会把期待都放在他的身上,当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或难以掌控时,日子就会过得很辛苦。

如果孩子无法接受「失去」…

心理师表示,如果一直处在无法接受失去的心理状态下,孩子可能会朝向2种负面的极端发展:

1.无力放弃型:据研究显示,幼儿要到小学2年级左右才会对死亡或失去有比较清楚的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缺乏「生命感」,觉得它们会一直存在、陪伴着他,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会去玩弄小动物,因为他总认为它们跟自己一样,会一直活着、存在着。 可是当他发现有一天,事物就这样逝去了、消失了,再也不能陪他玩了,不管做什么都无法使逝去的宠物活过来,孩子会受到很大的惊吓,原本对生活充满信心、觉得所有事情自己都能处理、解决的自信就会受到打击,突然感受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地渺小,这时如果又没有成人在旁适当地跟他说明「生命本来就有限」的道理,孩子就很有可能发展成「对任何事情都呈现无力、放弃的状态」,觉得:「好吧,算了,反正我做什么事都没有用。」 未来这群孩子在关系里,可能会显得对谁都不是那么在乎,只重视自己,因为实在太害怕失去了,又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留不住渴望的事物,在学校成绩方面,也比较容易呈现放弃的态度。

2.过度坚持型:这类孩子因为缺乏大人从旁解释,对于失去也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守好这些东西,所以它们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因此,为了避免再次面对失去的痛苦,就会很坚持地把心爱的事物顾得牢牢的,不断确认它们的存在,以保证情况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对于渴望的事物也有过度要求的倾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觉得必须紧紧抓住,才能拥有某样事物。 这类孩子在未来可能会发展成「对结果非常在意,面对事物的态度非常积极」,但积极到后来演变成过于斤斤计较,无论在成绩或恋爱方面,都喜欢比较、得失心也太重,使他们成为别人眼中的头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