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识课呼唤研究性学习

钱士奔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97常识研讨班  浙江 上虞 312300)

[摘要]:从畅谈素质教育,研究教育的创新性,到如今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小学教育经历了一次由传统的教学观念到现代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并且已经建立一座现代化教育理念大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研究性学习”又叫做“专题研究学习”和“主题研究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留给学生充足的选择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从中体验过程的发生,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最近发展区  最佳教学  发现教学法  解决问题教学法

[正文]:

1.引言

所谓“常识”,是指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一些最基本、最必须的知识。不同时代的人们,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制约,有不同的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进步,无论科学与技术如何发达,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常识总是指那些与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作为一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小学常识教育经历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无论是自然常识还是社会常识教育,都是伴随着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传授而进行的,言传身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自奴隶制产生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教育的专门化机构--学校产生了。有关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学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如孔子长期都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而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进入封建社会,常识教育开始逐步系统化。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急救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其中所收集的2144个单字中,关于工具与日用品、器物、武器、建筑物、人体生理和医药及六畜的名词合计达600个,实为一部小百科式的常识教材。这时期的常识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偏重于伦理道德的灌输和历史知识的传授,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内容少于社会、人民知识的内容;二是常识教育还没有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在近代中国,常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已相继颁布了许多文件对常识教育作了规定。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