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择“我来做××”。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儿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幼儿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有人当老鹰,有人当小鸡;幼儿的音乐游戏有角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幼儿竞赛性的游戏一般也有角色,如练习钻、爬、跑等动作的竞赛,往往也是由幼儿扮演某种角色:如小老虎钻山洞,小司机开车……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经常会安排能力强的孩子来表演收银员、老鹰、鸡妈妈、小熊等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顾客、小鸡等,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角色的机会。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游戏课和孩子们玩《烹饪》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 “铲子”没有,孩子给了我建议“用笔当铲子”,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勺子、游戏棒)来代替铲子。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愿意拿笔当铲子、筷子,你就让他们拿笔当铲子、筷子,甚至于拿手怕一卷当铲子都可以。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游戏,由于在躲躲藏藏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