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明出了考场以后才知题目应该怎么做?

明天,学校要举行数学考试。和其他家长一样,小明的爸爸妈妈在家督促孩子复习功课。在小明临睡觉前,他妈妈问小明:“概念都掌握了吗?”

小明回答说:“书上的概念我已经全部能够背出来了。不信的话,我背给您听听!”

“题目都会做了?”妈妈不放心地问道。

“都会做了!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和老师讲过的一些题目我都会做。就是参考资料上的那些难题,您给我讲 了以后,现在我也会做了。”

小明放学回家后,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得怎么样?”

“不理想。”小明无精打采地回答妈妈的问话。

“是概念错误?还是题目不会做。”妈妈接着问道。

“概念部分没错,就是最后的一道题目我没有做出来。”小明如实地把情况对妈妈说。

“你昨天不是说,题目都会做了吗?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妈妈显得有点不高兴。

小明委曲地说:“课本和参考书的例题、习题,以及老师在课上补充讲的题目我确实是都会做的。可是试卷上最后的那道题目我从来没有见过。我在考试的时候,在这道题目上的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做。其实,哪道试题并不难,只要经过一个转换,就可以变成一个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而我在考试的过程中就是没有想出来。出了考场,经同学提醒后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做。”

“这说明你做的题目还是不多,今后还是要多做一些。”妈妈严肃地对小明说。

……

从小明妈妈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她认为小明出现这种“出了考场才知题目应该怎么做”现象的原因是题目做得太少。也许大多数家长朋友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乎,就给孩子买大量的习题集,让他们大量地做题。若孩子有题目不会,家长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可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类似小明的那种现象还是屡屡发生。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题目本身谈起。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类是与课本或参考书例题、老师或家长讲解过的题目相仿的问题;另一类是知识性内容在掌握的范围之内,但形式以前没有见过的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遇到的题目,大多数是属于第一种类型。做这种类型题目的基本要点是模仿例题和老师或家长所讲解方法。类型见得多了,模仿到位了,学生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是不会出现问题的。第二种类型的题目,实际上是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这类题目在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所在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问题作适当的变换,将它转化为第一类题目。这种变换和转化是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

应该说,小明妈妈和其他的家长朋友的想法,对于孩子解答第一类题目是有益的。但是,这对第二种类型的题目,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为何这么说呢?其原因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能简单地通过模仿来实现,它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形成和发展。象小明这样的孩子,经常背概念、大量做题目,应该说,他们在学习上是努力的。从学习效果看,对于解答第一类题目也是不成问题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不能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地应用。

毫无疑问,前面所讲的两类问题是有联系的。会解决第一类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第二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类问题通常来讲是过于 “标准”的,而第二类问题的特点就是“不标准”。“不标准”的问题,必须运用一定的知识,通过变换和转化以后,才能实现“标准化”。例如,在认识图形时,如果将长方形横着或竖着放置,孩子很快就知道这些图形是长方形,因为这种放置是“标准”的。但如果将长方形斜着放,它显得不那么“标准”了,而这种“不标准”,只要通过旋转一下,就能将其转化为“标准”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做不出考试题,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而是他们不会将那些题目变换和转化成为与例题、老师或家长讲解过的相类似的问题。因此,要避免类似于小明在考试过程中那种现象出现,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当然需要改进;但是,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许更为明显。家长朋友在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时,应该注意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将“不标准”的情形向“标准”转化的过程方面。例如,孩子会模仿例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之后,家长朋友不妨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变式”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给他们布置与说明书上不尽相同的“任务”,让他们自己根据积木的特点来完成“任务”;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一些生活问题等都是培养他们将知识应用到新的 问题情境中去的行这有效的方法。

如何使孩子在学习上不出现“低级错误”

小明的作业准确率一直不是很高,他的考试的成绩也很少有满分的记录。是不是小明的智力有问题呢?老师和家长认为不是,他们一致公认小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事实上,平时,对于老师布置的哪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或参考资料上的一些难题,他基本上都能够做出来。导致小明的作业准确率和考试成绩与他的实际水平不相吻合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对此,老师和家长都说他是粗心,并一再要他在做题时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小明在作业或考试的 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在小学生中,类似于小明的这种现象应该说是相当普遍的。家长朋友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解释基本上与小明的老师和家长意见是一致的,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基本也与小明的老师和家长一样,要孩子在做题时细心一些。当然,实际的教育效果同样不很理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此,家长朋友非常希望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出现“低级错误”。

对于家长朋友来讲,要想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低级错误”,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的心理原因;二是根据这种心理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应该说,粗心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 的原因。但是,仅仅用“粗心”来概括未免过于含糊。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含糊的解释,家长朋友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对孩子作“做作业或考试时细心一些”的原则性要求。而对于那些经常粗心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具体的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自己要细心,但不知究竟如何能够做到细心。当然,他们的“粗心毛病”也就难以得 到实质性的改变。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孩子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的心理原因是分心。所谓分心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口算或解题的中间步骤的“7-2”之类的计算结 果,是依靠短时记忆来记忆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小,保持的时间短。一般来讲,短时记忆的内容只能在大脑中保持30秒左右的时间,当有新的记忆内容时,原先的记忆内容便被清除。当然,作为口算或解题的中间步骤的计算结果,30秒的时间已经足以满足口述或书写的需要。但如果孩子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解具体的一道时,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这道题目上,而是想着另外一道题或其它的事情,那么另外考虑的内容就进入的短时记忆,并将原有的记忆内容冲掉。这样,中间步骤的计算结果使忘记了,结果就产生了实际的计算结果与书写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的真正原因。因此, 要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关键是还是要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做文章。

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那就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家长朋友在设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如果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电视机、音响和来访的客人的干扰,那么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因此,要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家长朋友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安静的学习环境是这种条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保证孩子有安静的学习环境的前提下,您可以按照下列顺序对孩子进行辅导或训练:

1、帮助孩子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活动是很多的。他们要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长的安排学习其它的一些东西。对于这些活动,家长要和孩子一些,根据活动的特点,制订出一份切实可行,并且孩子也认可的学习计划。有了这份计划后,可使孩子能够进行有序地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做这件事时,不想其它的事情。

2、让孩子养成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

有了学习计划之后,家长朋友要设法训练孩子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让孩子在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外的事 情。千万不能让学习计划形同虚设。孩子能够严格地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当时要做的事情上去。

3、要求孩子自己对作业进行复查

孩子完成作业以后,家长应该让他们自己进行复查。家长代他们进行复查的做法对孩子的发展并不有利。孩子自己复查发现错误,就会真正体验出出错的原因。而家长代为复查,孩子虽然也能知道出错的地方和出错的原因,但容易产生复查的依赖性,自己缺乏主动反省的意识。这在考试过程中就要 “吃亏”。

4、结合家庭生活对孩子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孩子的“低级错误”虽然出现在学习上,但家庭生活对此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在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多讲话;游戏的时候,不要一会儿玩这,一会儿玩那;看电视的时候,频道乱开。

值得家长注意的一些信号

一般而言,有了爱他们的父母与和睦的家庭,大部分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适应学校的环境。不过,你还不能就此以为万事大吉。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容易发生变化,所以父母还得经常留意,特别要时常注意那些足以引起麻烦的信号。

“恨学校的表现”是一种极值得注意的信号。或许所有的孩子都会说一些学校不好的话,如“我们学校的操场真差劲!”“那个电脑教室实在是太小了,两个人合用一台电脑真没劲。”和“学校发的作业本的纸张太差了。” 等。如果说,孩子只是由于偶发的一些不愉快,或是由于不这样说,别的学生会觉得他奇怪,这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如果他时常有这样表示,而且表示得非常痛苦,那就非常值得家长注意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赶快找出其中道理,以求补救。例如,一年级学生玲玲在上学的开头一个月显得很高兴,放学回家后经常对父母说“我今天又和某某同学成了朋友”、“今天老师又请我回答问题了”、“老师表扬了我”等等。一个月后,有一次在吃晚饭时候,她突然说:“象奶奶这样多好,用不着去上学了!”开始的时候,她父母没有在意。可后来发现玲玲几乎每天都会讲一些这类的话,而且对学校的事情明显地表示出不高兴。对此,玲玲的父母不敢怠慢,马上与学校的老师进行联系。通过联系,他们知道了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是拼音过关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们就为玲玲买了一盒汉语拼音的磁带,在家里辅导她读写拼音。 不久,孩子的拼音就过关了,她也恢复了原来的快乐。

孩子难免会在学校里做一些犯规的事,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学校的老师会用书面、电话或家访的形式及时地通知家长。对于老师给家长发出的“犯规通知”,必须予以重视。千万不要想理由来原谅自己的孩子,或是偏袒自己的孩子。老师发“犯规通知”,并不是想用此来威胁家长,也不是想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苦衷。老师所发的“犯规通知”往往包含了孩子何以会如此和如何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的一些信息。例如,小辉的老师在家访的时候说: “你家小辉在学校里与同学打闹的时咬了人家一口。我问他为什么要咬人?他说,‘我妈妈说的,如果有同学打我就还打,打不过就咬’,我想这是孩子胡扯(这是老师为了照顾家长的面子)。不过,希望家长能够向孩子强调,有事找老师。”

“成绩差”也许用不着说,大部分家长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幸的是实在太注意了。每当学校进行考试,家长遇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考了多少分?在班级里的名次是多少?”这种过分的注意,结果是使孩子们只是为了分数而读书。成绩好的孩子志高气昂,成绩差的孩子显得灰溜溜的。对于孩子的成绩差,先要看孩子是否努力。如果孩子学习不努力,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设法让他努力学习;如果孩子的确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这一点可从老师那里得知),功课还是不行,那就得好好研究研究,找出原因,以求补救。如果孩子根本不想学习,那必须赶快从各种可能的方面想法补救。

爱与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在讨论“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这个主题时,牵涉到家庭生活的问题似乎有点可笑,可事实上家庭生活对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有重大的影响。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一个融洽的家庭并不是说永远和和平平,毫无风浪的,当然大家尽力而为。可是,不可避免地,生活中会遇到诸如疾病、下岗、收入减少、疲倦以及成堆零零碎碎不如意的小事等,人们的情绪会受到影响。但是,在这个时候,应注意尽可能地避免使孩子感觉到不快乐而不能忍耐。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建立在不受环境影响的 爱上。

显然,家长是不会拿石头给孩子充饥的。但是,有时人们却忽略了孩子比需要食物更甚的爱心。毫无疑问,爱滋养着孩子的整个生命,没有爱,孩子会变得不快乐,养育不良,不能适应环境。

我在从事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儿童都缺少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并不受环境影响,真正的爱不说:“假如你乖”、“假如你听话”、“假如你在学校里的表现好”或“假如你在这次考试中得了一个双百分”……真正的爱是不讲条件,不要求报偿的。有一位长者说得很好: “我从看到孩子们爱 他们的孩子中,得到我爱他们的报偿。”

我们讲不要求报偿的,并不是说不希望孩子们有好的行为、态度和表现。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这种期望,但这种良好的期望不能与父母对孩子的爱相提并论。对于孩子来讲,即使有负父母的期望,也不能改变父母对他的爱。否则,父母就没法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对孩子说“你对同学如此不好,或你忘了做数学,甚至于弄坏了电脑……使我难过,可是我仍然爱你”之类的话并不过分造就他们。相反地,就是这种爱却有效地阻止了大部分的坏行为的产生。事实上,孩子知道你真正关心他时,他会试着满足你的期望的。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表达你的爱,我们在这里提出几点为你作参考。

每天花一些时间来注意你的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付予的注意。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一本论述教育的著作《爱弥尔》中曾经写道,当爱弥尔(一个小女孩——书中的主人翁)要求她妈妈真正地看她一眼,在她妈妈这样做时,产生了真正感人的力量。对于父母来讲,需要时而给予孩子相当的注意,这样可使孩子感觉到你们对他的爱。因为只有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时,爱才会产生力量。

听听自己讲话有没有讽刺或不快。家长往往会在不自觉中说出伤害孩子们的话,为了尽可能避免伤害孩子,不妨试着除非表示爱心不说什么。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有气恼的时候,而且孩子也需要学会容忍家长的坏脾气。不过,父母应该留意:自己也会遇到孩子不耐烦的时候。例如,唠叨、翻旧帐等。

当父母感到孩子可爱时,要表达出来。有一位美国心理学是这样做的: “当我给8岁的女孩子梳辫子时,我觉得她甜蜜、和善、美好,我搂抱起她,而且如此对她说。当我4岁的女孩热心地为她的洋娃娃穿衣服而且 拒绝别人的帮忙时,我觉得她神奇、勤奋而且聪明有能力,我如此告诉她。”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必怕这会使孩子自满,许多心理学都认为绝不会发生。自尊是一种很难培养的德性,而独有爱可以为之。

当你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时,停下来想想看:“他感觉怎样呢?”这方法比‘给我站一边去反省!’好得多。当孩子打翻牛奶时,你可能有大声现斥他的粗心的冲动,可是“他感觉怎样呢?”假如你只是说:“你打打翻了牛奶,已感觉到很难过了,我相信你以后会小心点的。”会获益良多。孩子已经知道了大人的期望与不愉快,而他是感到很难过了。这时,父母要表示的应该是了解他,这种表示能使孩子了解和感受你们对他的爱。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曾经因怕考试失败而逃学一天。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后对他说:“你怕考试,你觉得逃学比面对你应该做的好,是不是?”孩子早已知道错了,至此,他承认这正是自己的想法,而且自评这实在是个愚蠢的想法。以后,类似的事就不曾发生过。

爱孩子并不是说不能对他们进行处罚。不过,对待处罚之类的事情时,态度一定要冷静。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来“规定”。如花多少钱,何时回家,做多少时间的功课,什么时候看电视等问题,预先规定好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当规定既已决定,做父母的要留意的是否按照实施。若孩子不按照规定行事,就必须对他们实施 适当的处罚。

在平时,父母要时常注意孩子是否有缺少自尊的倾向和行为。诸如, “我什么也做不好”、“我们班上别的 同学都能算术、游泳或打篮球”、 “别的孩子都很好看,可是我相貌平平”……或许所有的孩子都曾经这样说过,不过如果他总是这样说,就证明父母未能给予他适度的爱与尊重。孩子会因此感到不幸,或惹麻烦或 不参加活动。

以上一些是能够帮助大家改进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及建立一种良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如果能够好好照着实行,肯定是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行为和原因

象小明这样的一年级学生,老师真想狠狠地摇他一阵子,因为从上学开始,他就是个捣蛋客。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递给他一张纸,不管要他做什么,他总是拿起笔在上面乱画一起;当老师布置其他学习任务时,他照画他的,待他画厌了,就拿出薄本来,或是向别人借纸来乱裁乱割。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就找旁边的那些正专心写字或读书的同学,把他们的纸抢过来;要不然,他就会设法把文具掉在地上弄出声音来,吸引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注意。

小亮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很好的,基本的学习内容都是能够掌握的,就是动作和思维的速度慢了一点。比如说,别的同学3分钟能够解决的问题,她需要用5分种的时间才能完成。正因为这样,她老是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在考试的时候由于做不完题目而难以得高分。为此,她很不高兴,原本很活泼的一个小女孩,上学 两个月后变得整天闷闷不乐。

兰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是一直夸奖他的,家长也以此引以为豪。可是到了三年级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特别怕考试,学习成绩也不如以前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他们希望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上学期期末考试我考了两个94分,他们说我没努力。其实,我已经努力了,但是……”

在学校里,时常会遇到上述这些问题学生,有些只是不快乐,有些公然反抗,有些闷闷不做声,什么也不做。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很难讲,各种复杂的环境使他们如此,没有人能够明确地提出答案,许多心理学家承认彻底的分析是不可能的;不过,并不全是束手无策,只不过需要时间、耐心与技巧就是了。

家长们首先要留意那些可能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知道了原因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对策,采取合适措施,促使 孩子的行为改变。

功课是不是太难了?功课太难,孩子就会产生学习困难。当孩子感到学习有困难时,若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学习就难以进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自然就想着法子做其他事情了。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一切都是从头学起,所谓功课太难主要是他们没有入学读书的经验。这种经验主要体现在纪律的遵守、注意力的集中、尊重他人及与他人的友好相处等方面。对于这些经验,需要孩子在入学之前习得。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类似小明的情况。对于小明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了。功课太容易会使孩子因生厌而寻找新的刺激。目前,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前教他们识字,做10以内数字加减法等。虽然说,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的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有利,这是因为孩子入学以后会感到功课太容易。

完成作业的动作和思维的速度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亮的情况,仅仅督促其在做的过程中“快点”是难以达到提高动作和思维速度之目的的。事实上,造成孩子动作和思维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生活的节奏”慢。不是吗!在吃饭的时候,她总是象数珍珠一样,很慢;要她睡觉,她总是慢吞吞的。而对此,家长总是容忍的。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她形成了“慢动作”的行为习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如果迁移到学习中去,就会出现学习小亮的情况。因此,要使孩子提高动作和思维的速度,关键的问题是要使他们的 生活节奏正常。而这必须从吃饭、睡觉开始。

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要靠学习的成功来维持的。根据学校的规定,考试成绩达到60分便算及格,而兰兰的考试成绩已经达到94分,应该说,她的文化课学习是相当成功的。可她的父母却因为兰兰的考试成绩没有达到 95分而对其责怪,这实在是要求过于“严格”。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内容的简单,孩子也许能够达到这种“严格”的要求,到了中年级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大部分努力学习的孩子难以保证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5 分以上。因此,家长的那种过高的要求,对孩子来讲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既想成功,但又怕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在几次考试都未达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是为孩子“松绑”,给他们规定一个经 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

如果说,一个孩子因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或其他某种原因而感到学习不快乐,那么,他就会在学校里出现出他的不快乐来,出现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现象。对此,做父母的应该正视问题,检讨自己的管教方法。

当然,带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良好,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可是有的不知道如何,有的知道方法却行不通,而大部分的都不喜欢听到人家说:“我认为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如此顽皮可能是由于你管她管得太严了”。或“你的孩子功课做不完是由于你给他太多的自由了”等类的劝告。实践证明,意气用事是无济于事的,面对问题,只有自我检讨,急起补救,才是真正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