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巧妙、运用适宜的提问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自主地去学习与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反之,则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案例一:中班语言活动《三只羊过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仔细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师:这个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

生:《三只羊过桥》

师:你们喜欢听这个童话剧吗?

生:喜欢。

师:小朋友都喜欢听这个童话剧,那谁能告诉我童话剧里面有哪些小动物?

生:大灰狼、大山羊、中山羊还有小山羊。

师:回答得对不对?

生齐声:对。

师:那这三只羊为什么要过桥?

生:去吃草。

师:可是他们遇到了谁?

生:大灰狼。

师:大灰狼想干什么?

生:吃掉它们。

师:大灰狼想吃掉小山羊,小山羊是怎么对大灰狼说的?

生:我的身体太小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师:说得真好。接着是谁来过桥了?

生:中山羊。

师,中山羊又对大灰狼说什么了?

生:我的身体太瘦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

仅截取的这部分教学片断,教师的提问次数就达到了10次。这“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上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很多,然而深究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一些认知性问题,它流于形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空间,考察的仅仅是幼儿的记忆能力。因此,幼儿往往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随口就能回答,如“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小山羊对大灰狼是怎么说的?”。这不仅让幼儿丧失了许多畅所欲言的机会,也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此外,我们也发现,教师设计的提问简短而机械,诸如“喜不喜欢”“对不对”这类封闭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甚至已经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而针对这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喜欢”、“对”,而很少涉及“为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幼儿的思维,不利于幼儿积极思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