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但在幼儿园里它从来不是单独作为自发自主的活动存在的,还应当组织幼儿参加教师计划结构的教学活动——既非游戏活动。非游戏活动与游戏活动不同的地方是它以一门或多门学科为基础,具有更强的系统性,丰富和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但这种非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缺乏吸引力,因此,这种非游戏活动就必须由教师设计、加入游戏活动的因素(操作、动机与体验、人际关系、外部条件等)使之游戏化。这就是笔者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理解。

一、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变迁。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园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变化,不再仅仅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编制教学游戏,也开始利用幼儿的自由游戏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我设计的《超市》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创设超市、分配任务、制作钞票、买卖等等活动。让幼儿在自由游戏中体验“游戏性”,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将非游戏活动归纳出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模式一

游戏是教学之外的活动,是两个学科或多门学科之间的润滑剂

学科

权威、监控, 由规则制约

模式二

游戏是改装的教学活动学科

注重形式而不是实质

模式三

游戏是发展社会性及情绪的活动

社会性与情绪发展不干预、以关怀与照顾为主,偶有温和的权威

模式四

游戏是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

社会性、情绪道德及智能发展

参与关怀与照顾民主作风表面看来,这些游戏都包含了幼儿的活动与学习,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然而以游戏的性质为出发点,不难看出,模式三和模式四首先考虑的是让孩子获得一个喜欢的、自由的、游戏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基点上开展学习,它强调让孩子通过自主游戏,获得丰富的经验,因此可称之为游戏式学习;而模式一和模式二则强调将众多的学习目标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并实现,游戏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种手段或方法,游戏的结果直接展现了学习目的,因此可称之为学习式游戏。那么究竟哪一类游戏更好呢?

二、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必要性。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我们说,游戏的好坏并不在于其外在的形式,而在于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内在发展,在于孩子是主动习得还是被动接受。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此已达成了共识,因此都非常重视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而忽视了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指导。下面是一位中班数学老师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实施过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