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依族的传说中,布依族人是竹王的后代。因此,布依族人在房前屋后总爱种竹,依竹而居。千百年来,布依族人在生产生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效的利用竹子,不仅制作了生活所必须的器具如竹背篓、簸箕、鱼篓等等,同时布依族人也把竹子制作成为休闲娱乐的音乐、舞蹈道具,布依族“竹鼓”就是其中的一种。布依族《竹鼓舞》是流传于黔西南州册亨县弼佑乡的一种民族原生态舞蹈,布依族《竹鼓舞》多以击鼓或小打音乐为伴奏,布依族同胞在表演竹鼓舞时双手拿相同大小或一大一小的竹鼓相互敲打,通过跳跃、转体、击地等方式演绎竹鼓舞,“竹鼓”在舞蹈中上下翻腾,声响悦耳,节奏明快,其动作潇洒大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竹鼓舞》动作套路共分为九式,分别为:

第一式:

“击鼓迎送”式,布依族语为“笛炯昂嘿”,动作要领:右脚向前迈步,左脚原地踏步接右脚向后迈步,左脚原地踏步,依次交替,前后移动,身体随前后步伐略微前倾或后仰,向前迈步时左手横拿竹鼓举在身前,稍高于头,右手竹鼓呈“十”字型击打左手竹鼓,向后迈步时,左手横拿竹鼓举与右侧腰间,右手竹鼓呈 “十”字型击打左手竹鼓。

第二式:

“望鼓”式,布依语为“安炯”,动作要领:双手握竹鼓,踏跳左脚,向外侧挑抬右脚,向左转体180度,竹鼓在身体右侧腰部交叉击打一次,踏跳右脚,向外侧挑抬左脚,向右转体180度,竹鼓在身体左侧腰部交叉击打一次,依次交替。

第三式:

“跳鼓”式,布依语为“申炯”,动作要领:双手握竹鼓,踏跳左脚,右脚斜抬后脚尖点地,左、右脚先后连贯着地,竹鼓在身体右侧由上往下交叉击打。通过此动作移动围圈后右脚与同舞者相互钩挂,形成“脚圈”后左脚单脚顺时针跳跃,竹鼓在身体左侧上下交叉击打。

第四式:

“躬身踏鼓”式,布依语为“躬浪笛炯”, 动作要领:踏左脚,右脚斜抬后脚尖点地,微微躬身,右脚点地同时,双手拿竹鼓在身体右侧膝关节部位交叉击打,同时头由左向右偏点,动作节拍三点合一。

第五式:

“绕鼓祈福”式,布依语为“晚浪笛炯嗨利优”,动作要领:双手平行竖拿竹鼓高举于头顶两侧,竹鼓由头顶向左下方敲击地面,同时双腿成左弓步向下蹲跳,起身时收回竹鼓至头顶后向右下方敲击地面,同时双腿成右弓步向下蹲跳,左右各击打地面两次后起身转体两圈(720度),转体动作为踏跳左脚提右脚接踏跳右脚提左脚,左右手竹鼓上下交叉击打四次(手臂上下交叉时尽量延伸)。

第六式:

“摇鼓”式,布依语为“搬浪笛炯”动作要领:双手拿竹鼓自然下垂,双脚分开比肩稍宽,身体前倾,启动动作时左脚向左踏跳,提右脚,左手持竹鼓于左身侧与地面垂直,右手竹鼓由右向左敲打左手竹鼓,右脚向右踏跳,提左脚,右手持竹鼓于右身侧与地面垂直,左手竹鼓由左向右敲打右手竹鼓,接 “三角步”(注:左脚向8点方向迈步接右脚向2点方向迈步后向5点方向先收左脚后收右脚),手持竹鼓于身前肚脐位置交叉敲打,每迈步一次敲打一次竹鼓,敲打竹鼓时双手向左右两侧摇摆。

第七式:

“挑鼓”式,布依语为“顶炯”,动作要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抬左脚大腿收至左腹间,身体尽力靠向左大腿,双手拿竹鼓向左上方甩鼓,踩踏左脚回原位并将身体拉伸同时双手竹鼓由上至下在身体左侧交叉击打,抬右脚大腿收至右腹间,身体尽力靠向右大腿,双手拿竹鼓向右上方甩鼓,踩踏右脚回原位并将身体拉伸同时双手竹鼓由上至下在身体右侧交叉击打。(注:动作以腰部为发力点,注重讲究身体收放韵律)

第八式:

“骑马甩鼓”式,布依语为“乖马嗨炯”,动作要领:双脚呈马步站立向前或向后双脚同时跳动,左手横拿竹鼓于身前与眼睛平行,右手竖拿竹鼓击打左手竹鼓4次,后踩踏左脚,双手拿竹鼓向左上方甩鼓,接踩踏右脚,双手拿竹鼓向右上方甩鼓。

第九式:

“鼓舞飞扬”式,布依语为“笛炯哼哼”, 动作要领:左手竖拿竹鼓举于左侧头顶,扭身90度左右,右手竹鼓甩打左手竹鼓,右手竖拿竹鼓举右侧于头顶,扭身90度左右,左手竹鼓甩打右手竹鼓,后接双手平举竹鼓与地面平行,向内钩抬左脚于身前,右手竹鼓敲打左脚掌,换向内钩抬右脚于身前,左手竹鼓敲打右脚掌,接向内钩抬左脚于身后,双手竹鼓在身后臀部位置交叉击打,收势动作为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双手竖举竹鼓于头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