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六年级学了“折扣”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题:小明打算去新华书店买《十万个为什么?》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到了新华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收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该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

象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学,怎样向生活靠拢

(一)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化”。

数学课本是人的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如义务教材第十一册“保险”知识的教学我先引导大家讨论,你扣说过“保险”吗?哪里听说的?你知道有关保险的哪些知识呢?接着就从学生熟悉的师生平安保险谈起,告诉学生师生平安保险,保险费率为0.4%,然后抽象成应用题:

我校师生参加师生平安保险,每人每年的保险额为3000元,保险费率为0.4%,每人每年应付多少元保险费?

象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有的甚至经历过,同学们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象在探讨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一样。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冬锻月”里,同学们练跳绳,第一小队五人一分钟跳绳,次数如下:

小英

小丽

小强

小勇

小刚

200

平均每人每分钟跳几次?

学生解答后,把条件改成:已知女生总次数和男生总次数,求平均数;再改成:已知女生平均数和男生总次数,求平均数等等。从基本的开始,经过几次改编和对比,使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