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找蜗牛

●要在泥土里找蜗牛,怎么办?

在“美丽的春天”自主探究主题活动中,幼儿想捉小蜗牛。当我们提出“到哪里去寻找蜗牛”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到草丛里找”、“到花丛里找”、“到树林里找”、“到泥土里找”等等。于是产生了“怎么找”的问题,宋文昕说:“用手就可以了嘛。”“那在泥土里找也用手吗?”陈汉琪便想起了玩沙时用的工具。在他的提示下,他们找来了工具,如铲子、钉钯、漏勺、勺子等。这时,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准备要出发了。

在这里孩子们借助已有的经验做了大胆的假设,想到了可以用那些工具去挖泥土。到底是否能在泥土底下找到蜗牛,不妨让他们试试。孩子得到教师的支持,十分高兴。

●工具不够怎么办?

出发前幼儿开始分发工具,我提出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些工具有多少件?”大家一起点数,“共9件”。“那我们班上有多少人?”还没等我问完,杨鑫泓已经在点人数了,早早地抢着回答说:“老师,有30个人啊。”“怎么办,工具不够啊?”发现这一问题,班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睁着大眼睛,看着我。我也装着一脸无奈地看着他们,尽量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问道:“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陈汉琪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上次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有用这种工具,他们班上一定有。”林潇寒就接着说:“那我们可以向他们借嘛。”陈心媛说:“我们也可以问问小二班。”陈汉琪急急地说:“我可以向我妈妈班上(中班)借。”“还可以向其它小班的借。”…孩子们又变得兴奋起来。

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问题已包含了数学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已有经验想出了办法,并很有愿望想要证明这办法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孩子们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

●怎样才能借到工具?

随着“我们怎样才能向哥哥姐姐借到东西”问题的提出,幼儿纷纷说:“要有礼貌。”“应该说:‘哥哥姐姐,我们想向你们借工具。’”“借到工具以后要说‘谢谢’。”

短短的几句对话已让幼儿们明白用好语言的重要,知道向他人借东西应如何用语言来进行交流。

由于要去不同的班级借工具,孩子便自动分成了大班、中班、小班的3个小组。徐嘉玥和陈予洁分到了大班组。她们到了大一班门口,碰到了两个大姐姐。开始两人都很害羞,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推说:“你说吧。”姐姐见她们不说话,就着急地问:“你们有什么事吗?不说,我们要走了。”结果两位姐姐有事急急地走了。两个人只好站在门口,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便说:“看,你们不说话,她们有事就走了。没关系的,想好了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时又走出来了一位姐姐。她们俩互相看了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姐姐”,“我们要借工具。”姐姐问:“什么工具?”这时,她们俩又把目光投向我。我示意她们自己说。嘉玥便说:“就是玩沙用的,挖土的工具。”“要借几把?”两人想了想,说:“两把。”于是,她们借到了工具,说了声“谢谢”,非常高兴地往操场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