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新一代的学生面临着新一代的要求。耳聋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怎样走向社会,学会做人,这其中有学会 “付出”与“接受”的问题。

渴望阳光,期待飞翔,同时承受着青春的雨露与风暴。高年级(指七、八、九年级,以下同)耳聋学生的生理、心智在逐步发育成熟。他们有时因坐井窥天而自负,有时因口不能言而自卑,有时因不知路在何方而迷惘,他们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我是残疾人”,意识到聋哑学校并不是主流社会。于是,当社会现实的压力与影响日益显现时,他们便开始徘徊、焦虑,在现实与理智面前,他们常常自问:我该怎么办?

现实抨击着梦想,如何让高年级聋生实现青春软着陆?如何让他们在学会“付出”的同时学会“接受”现实?“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感悟中获得提升”——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给我的学生思想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

学会付出

三月学雷峰。我组织九年级的学生走进社区,参加清扫楼道的公益活动。在接受任务的同时,几个聋生就开始抱怨:“作业还没完呢”“没意思”!八年多来,“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与此刻的言行形成极大的反差。

聋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更需要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思想认知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在聋生身上也有体现。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有些学生便习惯与别人的给予,而忽视了自己应有的付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推而广之,怎么能让道德教育获得更大的实效,又怎么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做人”呢?

如果把“学会做人”也纳入大课程的范围,那么我们就必须注意开发与运用身边一切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启发我们教育是实施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要加强道德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关注一下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创设虚拟环境,也可以引进社区资源,开发身边一切可参与、可实践、可利用的资源。在实际工作中,我逐步注意起让聋生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知,在参与中体验。这样,聋生的道德教育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说教与认知上,而是更进一步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体现在感悟与获得上,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语言行动上。道德是可以“讲”的,但道德更需要的是:“体验”、“培养”与“形成”。

面对一些略有微词的聋生,我并没有采取批评或说教,我让他们注意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大多数的聋生是积极与勤快的,公益活动让楼道得到了清洁,居民与路人纷纷向聋生竖起了大拇指!对于较少接触社会的聋生,这些微笑与赞许是多么珍贵呀!他们不由得流露出羞涩的欣喜与微笑。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兴奋之余学生们议论纷纷,在自主的交流中,包括先前想不通的学生,他们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思想——那就是助人的快乐,付出的喜悦和境界的提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