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内容】观课后评议会

【会议时间】2011年12月8日

【会议地点】济洛路小学会议室

【参会人员】 姜楠 李文建 赵英 王岩 王斌 武昊 杨平 赵向倩

杨东红 刘延燕 张丽巍 张岩 王燕 张宏

特邀嘉宾:指导教师 马华荣

【会议主持】 张宏

【会议记录】

张宏:各位老师,下午好。前天我们带着各自的任务观摩了王斌老师执教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下面我们分别从自己的观课维度,谈谈对本节课的看法。

马华荣:在这之前,我先说几点问题。会前大家都作了充分准备,有一个需要提示大家的是需要端正心态。因为提交观课报告、写观课反思,就是到了磨课的最后阶段,实际上也就是磨课含金量最高的阶段。一节好课,除了看视频、看教学设计,还要看我们的反思和总结有没有推广价值。我们需要端正的是什么心态呢?前期,我们经过了那么精心苦心的努力,但是上课就像拍电影,总归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不可能打造出一节完美的课。留有遗憾,正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要着急说优点来粉饰自己,评课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我们的立足点是把这节课的优点、缺点及改进的方向都说足、说透,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做好总结,就是对前期一系列工作中遗憾的最好弥补。

张宏:抛砖引玉,我先来谈谈前测和后测的观课感受,对于前测题目,各位老师都已经熟知,我就不再赘述了,现在说一说前测结果。化简比的题目,对题率是75%,错题类型为“小数:小数”和“小数:分数”,我觉得原因是化简步骤比较繁琐,需要转化,统一形式后才能化简,学生掌握还不够熟练。所以我们在这节课中把教材提供的数据进行修改,是很有必要的,以免因为计算问题给学生认知造成干扰。

王斌:是的,修改后的这些数据,正好和国旗法一致。

张宏:第二个求比值的题目,对题率就比较高,是90%,错题主要是“小数:小数”类型。部分学生在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时,不会转化成分数。

王斌:但是采用循环小数的形势也不算错阿。

马华荣:如果需要继续计算呢?循环小数肯定是不行的。

张宏:这就提醒了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化成分数的习惯。在看图提问的方面,学生都能够提出适当的问题,70%的学生提问中涉及到了比,43%的学生涉及到了百分数,还有6%的学生提出了比较多少的问题。总体来说,求比值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但是化简比就有一定困难。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提供比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的环节,我们可以预设到,由于知识经验和难易程度的原因,可能选择化简比的学生会多一些。这也正顺应了教师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生成比例的认识。

马华荣:我们的前测设置,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准确定位学生的知识起点,二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张宏:下面我再说一说后测结果。后测题目设置主要针对教师的引导和提问。第一个问题“本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听懂吗?”,有94%的学生都能听懂,6%能听懂大部分问题。这说明本节课问题设置合理,指向性明确,便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生成。第二个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会回答吗?”学生中53%都会回答,47%部分会回答。这一点很正常,本节课问题从易到难,有一定梯度,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得以解决,也是这节课的亮点。第三个问题,“老师的提问对你学习有指导作用吗?”10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本节课问题设置,注意了以老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学生乐于接受。最后一个问题,“这节课你在哪方面有收获?”

91%的学生选择知识理解方面,59%选择在解题策略方面,30%的学生觉得建立了自信,85%觉得数学很有用,还有88%觉得在小组活动中自己得到了帮助。本节课利用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题,使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两次合作,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小组合作对自己的帮助。解题策略是一种能力,和建立自信一样,需要长期的坚持,很难在一节课中得以体现。

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提问的有效性。在问题设置上,注重了问题指向的明确性,体现了问题设置的梯度,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应了知识的生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各种问题,包括设疑、追问等,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应用。大多数学生在知识上有了不同收获,练习中采用了大量生活问题,既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进行了知识建构。后测中,反映出学生在自信方面的缺乏,这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或者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到不同的群体,适时引导和分配问题,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自信。各位老师还有什么建议?

姜楠:我们有必要把报告的名称进行统一。

集体:对。

张丽巍: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从教师预设问题与学生生成问题的角度去分析。王斌老师以国旗法为出发点,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情境图和开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