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作为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党的关怀下,真实地体验了一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的优势,也深刻地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前瞻性和未来小学教育的无限美好。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了它图、文、声并茂的特点,非常直观、形象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较之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如黑板、挂图、投影仪、自制教具等,明显具有以下优势:

一、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上的PK,信息技术完胜。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确保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以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认识“为例,我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网络,无法下载和制作课件,只有拿上一个钟面,用手指逐一引导学生认识时、分、秒针,时间稍微长一点,学生似乎就对这个钟面不感兴趣了,教师手动演示时、分、秒针在钟面上是如何行走的,往往因这种教具背后的齿轮太小操作不便而达不到效果,学生的印象也不深。而现在,学校安装了互联网,课前我就精心制作了课件,首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张卡通型的“微笑钟面”,同时伴随着一声问候“同学们好!猜猜我是谁呀?”那一瞬间,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屏幕上,我赶紧抓住时机抛出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问题《时、分、秒的认识》。首先来认识秒,我用课件出示秒针,同时用不同颜色出示分针和时针,让孩子们比较长短、粗细,再让它们分别走走,让孩子们观察并感受谁走的速度最快,谁最慢?孩子们愈来愈兴奋,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整堂课其乐融融,收到的效果明显比过去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以《时、分、秒的认识》为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利用钟面来转动秒针,并引导学生观察,每移动一小格为1秒,一大格为5秒,一圈为60秒,而转动过程中,分针的移动学生却看不大清楚,更别说时针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直接告诉学生1分=60秒,1小时=60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得到发挥。而我在制作课件时,用显眼的红色突出秒针,在它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语音提示:“请同学们注意,我每经过一小格就是1秒哟,经过一大格是多少呢?走一圈呢?”对秒针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又将分针抛了出来,画面演示秒针走动时分针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1分钟=60秒。最后通过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识时针。利用课间直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实现了高效。

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大容量地将与教学有关的东西搬进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具准备上的局限性,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近距离接触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利用网络制作了大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实现“班班通”的学校,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点击鼠标,独自观察课件,深入领会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合理整合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就能突破过去教师反反复复讲解而学生仍然很难理解的瓶颈。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在没有障碍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取得的教学效果一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