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孩子由于相当地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不能顾及别人的感受,因此,他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好玩的心理,模仿残障者的外观或行为,而不是有意的。遇到这种情形时,家长本身要能稳得住,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因为对孩子来说,这固然是一个教育机会,对父母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机会。为了避免孩子的好奇心无法满足,而更进一步去探求、去模仿,或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家长可以跟孩子说明:“对方会这样,是因为他身上那个部位生病了。” 与其回避这个问题,或是马上遏止孩子,甚至于责打他,还不如当场就很清楚地告诉孩子不要学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同情心,当他了解残障者的不幸后,他便不会再模仿下去了。

如果孩子是当着残障者的面模仿,家长可以看情形,鼓励孩子当场向对方道歉,或设法以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处理。如果附近没有残障者,可以当场和孩子讨论他的这种行为。避而不谈,反而会让孩子得到错误的、负向的讯息:“妈妈怎么不说话?是我不该问这样的问题吗?”造成孩子的不安;或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你不说,我自己来研究。”而做出令大人尴尬的模仿行为。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了解对方的那种情况是一种困境,而他正在尽力克服那个困难,那么,孩子除了理解之外,更能在无形中体会“克服”的抽象意义,将一切转化为一种正能量传输给孩子。而对那位残障者而言,他一定有过很多类似的经验,如果家长能作妥善的处理,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教导孩子认识“残障”,培养他的同情心呢?

1.父母亲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父母本身能以身作则,才可收潜移默化的功效。父母本身有怜悯心、同情心,口是心是,与做出来的行为相配合,孩子受到薰陶,自然学会关怀别人、帮助别人。

2.让孩子亲身感受被爱的感觉

孩子必须要有被爱的经验,才会把爱心分给别人。如果他自己被爱的已经够少了,我们要他拿什么给别人?所以,除了要以身作则外,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心和温暖,孩子自然比较容易付出他的爱心和同情心。

3.藉说故事的机会灌输正确的观念

遇有讲述残障者故事的机会时,父母不妨以孩子理解的程度,多讲解一些。这样,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对残障者也有了认识。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你像他一样,你会怎么样?”、“假如有人笑你,你会不会难过?”让孩子换位思考,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4.用角色扮演让孩子亲身体验不方便的感觉

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孩子在扮演中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尤其在扮演医护人员与残障者这类型的角色时,孩子除了能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功用,还可以在扮演残障者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试着从克服困难中了解克服精神的可贵。

5.饲养小动物培养同情心

可以在家里养一些小动物,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如果发现孩子对小动物没有爱心,就应该以“心同此理”的方式来开导他。例如反问他:“如果你的手断了,你会不会痛?会不会难过?”

6.培养孩子良善的情操

帮助孩子建立多元的价值观。除了着重知识、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谦和有礼、热心助人的习惯和情操。

7.带孩子接触不同生活型态的孩子

有空时,让孩子也有机会拜访孤儿院或育幼院。孩子们原本就比较容易玩在一起,也比成人更容易建立爱心,当他们天真、快乐地在一起玩,孩子对身体残障的小朋友会油然生出一种感情,会主动去帮助对方。

8.学校的课程设计可规划类似的活动

托儿所或幼儿园最好也能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或课程单元,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9.利用媒体新闻引导孩子认识才障者的生活

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都可以提供很好的、现成的题材,父母可以选择适当的、孩子能够吸收的知识,让孩子对残障有所认识。

孩子的模仿多是出于好奇与好玩的心态,他开始遇见与自己不相同的人时,并不知道别人真实的情况,只是觉得好玩,而这个年纪也喜欢模仿,因此,家长不要在第一时间就骂小孩,要让孩子知道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时应有的礼貌,再找机会让孩子体会残障者的不方便与他们的心情,逐渐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