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孩子由于相当地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不能顾及别人的感受,因此,他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好玩的心理,模仿残障者的外观或行为,而不是有意的。遇到这种情形时,家长本身要能稳得住,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因为对孩子来说,这固然是一个教育机会,对父母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机会。为了避免孩子的好奇心无法满足,而更进一步去探求、去模仿,或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家长可以跟孩子说明:“对方会这样,是因为他身上那个部位生病了。” 与其回避这个问题,或是马上遏止孩子,甚至于责打他,还不如当场就很清楚地告诉孩子不要学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同情心,当他了解残障者的不幸后,他便不会再模仿下去了。

如果孩子是当着残障者的面模仿,家长可以看情形,鼓励孩子当场向对方道歉,或设法以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处理。如果附近没有残障者,可以当场和孩子讨论他的这种行为。避而不谈,反而会让孩子得到错误的、负向的讯息:“妈妈怎么不说话?是我不该问这样的问题吗?”造成孩子的不安;或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你不说,我自己来研究。”而做出令大人尴尬的模仿行为。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了解对方的那种情况是一种困境,而他正在尽力克服那个困难,那么,孩子除了理解之外,更能在无形中体会“克服”的抽象意义,将一切转化为一种正能量传输给孩子。而对那位残障者而言,他一定有过很多类似的经验,如果家长能作妥善的处理,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教导孩子认识“残障”,培养他的同情心呢?

1.父母亲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父母本身能以身作则,才可收潜移默化的功效。父母本身有怜悯心、同情心,口是心是,与做出来的行为相配合,孩子受到薰陶,自然学会关怀别人、帮助别人。

2.让孩子亲身感受被爱的感觉

孩子必须要有被爱的经验,才会把爱心分给别人。如果他自己被爱的已经够少了,我们要他拿什么给别人?所以,除了要以身作则外,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心和温暖,孩子自然比较容易付出他的爱心和同情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