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传授对美的体验。教会学生欣赏课文的美,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课文中所传承的美的精神为学生的知识点,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审美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爱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尤其是传授着一种自然魅力的美。鉴于学生的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对于课文的美的享受,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以及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我就我们学校本学期的精品教学研究课题,谈谈我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的。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黄财凤老师在教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凝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了解“凝”字的基础上,并同时使用多媒体显示瀑布的实景图,让学生明白经过直观了解瀑布,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现象,脑子中就有了区别“凝”与“真”的不同。接着,让学生想一想,用上“真”有可能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