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希望这篇文章能使大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大批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出现了“父母外出打工创业忧心,临时监护教养烦心,社会关注教育问题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根据泰州市有关部门调查,泰州市留守儿童超过10%。按全市约60万未成年人计算,至少有6万左右的留守儿童。

还有几天,学校将放假,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该怎样度过父母不在身边的两个月长假呢?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乡镇,就此问题展开了调查。

安全问题凸显

在兴化市安丰镇的李家巷里,五老志愿者李凤珍老人向记者讲起了她的邻居———11岁的小男孩小涛。

小涛的父母一年前和几个村民外出打工,临走前把孩子交给了外公外婆照顾,年过七旬的外公外婆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每逢假期,小涛只能隔着空荡荡的两层小楼房的窗户向外张望,因为外公规定,大人不在家时,不能出门,也不能让小朋友来玩。“小涛只能跟小朋友隔着窗户说话。”

“记得有次放假,他外公外婆赶场去了,小涛在家玩火,把蚊帐点燃了,看到火越烧越大,孩子吓坏了,幸亏那天我路过门口,赶紧舀水把火浇灭。”

为这事,小涛躲出去一整天。这可把老师和外公外婆急坏了。等天黑了找到他时,他正跟拾荒的在一起,脸上身上全是泥巴。

外婆说起小涛就叹气:“从那以后,我们也不敢管他了,怕他出走。孩子也越来越任性。现在老师批评他,他要不就和老师吵,吵完了就跑;要不就一言不发地站在办公室,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天中午,高年级的同学把水溅到了他身上,他就和人家打起来了。我赶紧给他在连云港打工的爸爸通电话。我们两个老的真不知道怎么管他。”

在苏北商业广场开店的刘浩和妻子也日夜牵挂着远在徐州的儿子。3年前,夫妻俩把儿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每年只能回家一次,今年春节回家,看到已经5岁的儿子成天喊左手痛,到医院一查,才知儿子一年前在幼儿园里摔断了手,老人怕他们担心,没告诉他们,在附近卫生所里治了治,哪晓得骨头没接好。

“现在,我们村像我这样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小孩丢在农村是我们最大的心病。孩子的身体健康吗?学习能跟上吗?会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真希望能有人多关注这一问题。”刘浩说。

记者从市关工委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已引起泰州市教育部门的重视。目前,泰州市已着手对全市留守子女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查。据悉,仅海陵区九龙镇,留守儿童就达到了12%至18%,兴化市的留守儿童达到28%。据不完全统计,泰州市留守儿童至少超过10%。按泰州市约60万未成年人计算,至少有6万左右的留守儿童,而这一数据还呈增长趋势。

家庭教育缺失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留守孩子的家庭一般还算宽裕,留守孩子辍学比例小。他们的书包、文具一般也是班上比较好的,但很多孩子学习动力不足。问为什么读书,不少孩子回答:“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读书。”

兴化安丰小学、姜堰桥头中心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班上近一半都是留守孩子,成绩好的、比较好的不到15%,成绩差的接近50%,最差的几个往往都是留守孩子。

姜堰桥头中心小学校长管柏林说,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散漫、任性,常常打架斗殴、制造恶作剧,不爱学习,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人管束造成的。还有一些孩子总是上网,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

市关工委负责人周凤泉告诉记者,按照照看的方式来划分,泰州市留守儿童大致可分为隔代监护、寄养监护和无人监护三种类型。其中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隔代监护,是主要监护方式。

隔代监护的这类孩子往往被祖辈溺爱、娇纵,加之由于祖孙辈年龄差距大,监护人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双方难以进行正常的交流,致使绝大多数监护人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受委托的寄养监护人,通常只会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对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关注较少。此外,把留守儿童交由亲戚朋友监管或交由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数量也不少。

泰东一姓张的初二学生,也是一名留守少年儿童,记者问他有什么心思,他低垂着头,不出声。后来,他跑回家,拿来一个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没人管我,学习成绩一直很差,老师讲得快,根本适应不过来。

姜堰市桥头镇妇联的吴勤兰说,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不但人身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部分留守孩子性格孤僻,加之辨别能力差,极易与所谓“讲哥们义气”的坏人混在一起,听从他们的差遣,走上歧途。

桥头镇的做法

如何加强对“留守”少儿的暑期管理,让他们度过健康愉快的长假呢?

在姜堰市桥头镇,记者发现,针对留守儿童监管缺失的特点,该镇已全面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同时全面实行“托管”制度,动员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担当这些特殊儿童的“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找一个“临时家庭”。目前,已有20多名在职教师、离退休干部、基层妇联人员主动申请当这些孩子的“代理家长”。托管关系建立后,由他们负责把留守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或监护人,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填补其亲情缺失的空白。此外,学校还召开代理家长座谈会,让代理家长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学习成绩以及性格特征等,和教师一起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假期学习和生活。他们还设立“家长热线”,确保留守孩子出现特殊情况后,能在第一时间内与监护人或父母取得联系。

该镇大杨村14岁的宋茂森与村妇代会主任曹友芹牵了手,曹主任坚持每两天家访一次,与孩子交流。暑假期间,曹主任把宋茂森接到了自己身边,安排他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现在宋茂森与曹主任无话不谈,并亲切地叫曹主任“姨妈”。

该镇宣传科的卞志岚说,不少外出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要求外出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子女的近况,充分利用节假日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

为了让留守孩子在暑假里有个健康的学习娱乐场所,桥头镇学校的文体设施全部对孩子们开放。放假期间,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读书,可以到操场打球,但记者也了解到,多数留守儿童对此并不感兴趣,宁愿把时间花在看电视和打电脑游戏上。

此外,尽管多个部门联合对网吧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整治,但是“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在许多网吧依然只是摆设,一些隐匿在后街背巷的“黑网吧”更是成了很多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的“好”地方,有的孩子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