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状:“问题意识”严重缺失

当学生学习浮力知识时,如果问学生:“将一块铁块放在水里时,他将沉入水底还是浮出水面?”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铁块将沉入水底。”如果问学生:“铁块放在水里将会下沉,但用铁板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则无法自己做出回答。

有一位外籍教师在观摩了中国教师主讲的一节课后,有人请他提意见。老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最后他说了一个小小的缺点。大意是说,这堂课学生都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老外的评价一语道破了我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科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分析:创设“问题”的意义与作用

一、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亚里斯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好奇,就具有探究世界奥秘,寻求问题答案的原始冲动。强烈地求知欲使他们总喜欢“打破沙罐问到底”,喜欢追根求源,能促进学习的动力,利于知识的建构,为学生的科学发现精神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自主地建构”,“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从强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反闲着,而不是消极的接收者。问题会使学生陷入困境,寻求问题的解答,摆脱问题的困扰,将会激起学生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强烈愿望,给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的动力。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说的:“正视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