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如何惩罚学生却是一个社会高度敏感的问题。在新时期,传统的教育方式、惩罚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鞭笞、杖责、拳打、脚踢也已于情于法不合。但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又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在感叹当今学生难教难管的同时,需要多一份理智和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变通思想,改变传统做法,换一种惩罚方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就会出现。

一、统计量化,警示学生

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回头、说话、上课搞小动作往往是家常便饭,即使天天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而学生本人也往往对这样的小错误不以为然。此时,我们要做的工作不应只是批评,更重要的是要用具体确凿的证据让他明白,他所犯的错误究竟有多严重。

小强是班上品质不错的学生,但就是有一个回头说话的毛病,做了他多次工作,效果也不明显。于是,我便让他后面的一位同学专门负责统计他每节课回头说话的次数。结果一天下来,他上语文课回头15次,上数学课回头14次……一天共计回头126次。面对这样的一个数字,他自己也惊讶地吐了吐舌头。我再做他的工作时,只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让这个数字一天天减少?哪怕是每天只减少一个数字。他愉快地接受了。结果两个星期后,他写在桌上的一串数字已由126次减少到5次。

实际上,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都可以用数字量化出来,如每天随地吐痰、乱扔乱弃的次数,每天说脏话的次数,每周漏交作业的次数等等。然后再在同学间开展数字的降速比赛,提高学生的改错积极性。这种数字的量化警示作用,岂不比我们空洞的苦口婆心的劝说有效得多?

二、调查分析,暗示学生

不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的道理,对其领会往往不深刻,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犯了错误的学生,对他们批评轻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批评重了,会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在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