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并收获美的课堂

美是什么?美是事物的最高境界。美是和谐,美是创造,美是生命的变奏曲。美的课堂不仅是师生寓和谐、平等之中的对话与合作,更是于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创造。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不仅从宏观层面强调了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第一要旨;更从操场作层面提示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趣”,追求“情”,尊重“差异”。这使我们创造并收获美的课堂成为可能。

(一)    讲究“趣”,追求“情”。

兴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两种积极情绪。能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也能引起愉快,而能引起愉快的情境,也往往使人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兴趣和愉快经常伴随出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营造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最佳时机和成长的最佳情绪背景;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课堂教学。比如第九册《赤壁之战》,我们是这样学的:先从同学们感兴趣的军事话题说起,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从课题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读文首,研究双方战前态势,画草图,理解“隔江相对”;然后看图说话,分析曹操、周瑜的心态,推敲“调兵遣将”与“驻”;再看图,推测战争结局,读课文结尾,理解“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的意思,再来一个小比赛,让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词是形容打了败战的;体验曹操和周瑜的不同心情朗读课文片断;最后又引出问题:谁当记头功?按研究的对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好小组,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第二课时,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15分钟交流辩论;然后创设情境,引向曹操之过,留下一个研究性作业:想象作文,《我帮曹操打赢赤壁之战》。第三课时在复述完课文后,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谈谈你的看法。整篇课文学生兴味盎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第一课时的起始环节,由课题引入的联想,和根据课文开头一段话画草图;中间环节时的看图分析人物心理,推测战争结局和创设情境时教师口头描绘的东吴大摆庆功宴的场面……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情趣要素。

兴趣是人集中于某个对象并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如果说爱、美和创造都是儿童的心理需要,那么兴趣就是需要的延伸,反映了儿童与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研究表明:兴趣具有突出的智能价值。它作为智能活动的动力系统能长久维持大脑的优越状态,激发大脑的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江雪》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用两个字概括说感觉(一冷一暖);在诵读了诗句后,我说读着读着有四个字让我觉得“心惊肉跳”,你能猜出它们吗(绝、灭;孤、独)?有如一石投水,片刻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随机又是一引:“是啊,同学们,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心境,他有钓鱼的心情吗?”将同学们引入深思,并请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入对作者当时境遇的了解,交流背景资料。于是,三引便水到渠成:“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又如,教学《山行》时,当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说了诗句的意思、赏画面以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极其轻缓的语调来了一段配乐(《化蝶》)朗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多美的意境啊!夕阳西下,晚霞把山野映照得更加美丽动人。你听,枫树林里,秋风习习,树叶飒飒地响;你看,金色的阳光穿过林梢,透过树叶,那枫叶是那么红,那么艳,又是那么亮。多美的枫叶啊,像一只只缤纷的彩蝶,在林中,在树梢,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此情此景,怎不让这个晚唐名家诗情勃起,吟出这首千古名篇呢!”稍停,又开始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学生心领神会,跟上来吟诵:“白云生处有人家,……”接连三遍,一遍比一遍情绪饱满,整堂课达到高潮。然后顺势一引,转而写片断:“霜叶红于二月花”。

情感作为非理性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个性发展综合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情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工具,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和迁移功能。特别是积极的情感具有心理上享用的功能。情境教育法、愉快教育法和富阳的“学生心理导向课”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都证明了情、趣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语文老师如果没有激情,又或者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就会是一潭死水。

情感体验始终是和认知活动相伴随的。所以教师营造课堂“情场”必须面向全体,充分照顾困难生,分层施教,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并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也要伴随认知活动的调节来适时调整学生的情绪,张驰结合。特别是结课时的情趣激发,有时比开始时更重要。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那才叫高!

教师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怎样激情引趣呢?

1.设计教学要“多情”。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结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活动。

(1)以玩引趣,由趣导学。科普文章和语文活动课一般由此导入。比如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作文《把作文改具体》,我就是从他们玩的溜溜球和挑游戏棒开始的。先玩后写,再玩再改,玩练结合,就连不爱写作文的同学也写出了“专业水平”很高的习作。悟出了写具体就是要写清事实的基础上描述事物的细节,从而懂得把作文改具体应联系实际抓住细节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述的过程。

(2)以趣激情,情趣共融。比如,为促进同学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我上了一堂导读课。材料取自2002年4月15日《钱江晚报》上的一篇社会新闻《以生死时速与风共舞》,是在多媒体上的。大幅醒目的图片加震撼人心的引擎轰鸣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给吸引住了。新奇的事与传神的文字,引得大家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3)以奇入疑,疑起情至。例如教学《怕死的牛》,我先放了一段音乐《西班牙斗牛士舞》,让大家说说从热烈奔放的乐曲声中感受到什么形象和场景。当然,大家的对音乐的感受显然千差万别;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兴致勃勃。这是一“奇”。然后我告诉他们乐曲的名称,引出了牛的话题;在黑板上写了个“牛”字,进行导入:“2000年8月19日、20日,世界各大电视台包括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了一头牛。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美国的牛,一头——怕死的牛。”随手板书“怕死的”。同学们都好奇的睁大眼睛。这是激疑。因为这是一篇颇有风格和思想的文章,语言很幽默,活泼流畅,长句多,复句多,而其思想观点也非常鲜明而独特,确实很耐读。对这种美文,教师最好不要讲,就是要让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章,要让他们读通读熟读透。我总认为,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东东要好过老师给他的西西一千倍。所以我的课堂教学设计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激趣问疑。这篇幅课文也一样。按学习目标自学——读通课文——默读思考——交流问题,课堂上就又活跃起来了。学生只有在读出问题时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才会情绪饱满。

(4)以疑促探,探疑释怀。比如教学《敬重卑微》。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抒情散文。教学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小字:“卑微”,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并列举一二,再说说自己对卑微者的态度。然后在“卑微”的前面写了两个大字:敬重。对比之下,自然引出了问题。于是,我再把材料发给同学们。读完文章,同学们小声议论起来,继而纷纷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最深的地方。读文章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不进入情境,不成诵于口,又怎能了然于心呢?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读,慢慢想。我的一个原则就是:“文,不读不问,不问不读;学生不问,老师绝不先讲。”有的老师可能舍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但我认为这应当成为一种习惯。养成习惯难吗?不难,坚持三次,就能达到。《怕死的牛》,学生问了这么些问题:文中既然说这是一头“不怕死的牛”,为什么用“怕死的牛”作题目?为什么“美国人眼中的牛”和“中国人眼里的牛”不同?“们”是用于人的复数,怎能说“车们”呢?为什么说“牛的命运”是“人的进步”?如果说“牛的命运”是“人的进步”,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人的进步”是“牛的命运”?

等等,不一而论。

2.    处理教材用“真情”。处理教材要在真做真学上下功夫,让课堂

走进真实的生活空间,走进真实的学生内心的世界。要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章内在的情趣要素,想方设法和学生的内心世界联结起来,要不怕瞒天过海,平地惊雷;要善于移花接木,见异思迁;要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教材的改革相对滞后;而国家新课程的启动则是分期分地区逐步推行。因此,新标准和旧教材之间的矛盾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我们当然不能等到培训之后才开始,边学边做新课程就是最好的办法。首先可以试的就是对照新标准改造旧教材。比如课文重组,广拓资源等,我们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关注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瑶琳垃圾何处去》和体验家乡文化为主题的《富春印务,我为你骄傲》、《移民,让瑶琳更精彩》综合性学习活动。六年级十二册第六单元我还自己开发了一个专题:基于事实的描写和记叙。教学第十一册时,我们把教材按内容和能力序列分了七个组块,加进了导学的15篇诗、文、歌曲、小说,又自学了10篇散文和20首古诗,开展了三个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

3.    组织教学有“诗情”。诗意的课堂是充满人的灵性的课堂。心与

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碰撞是课堂的灵魂。语文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语文教师的生活也在课堂。起、承、转、合的当儿,或披文入情,悟情悟理;或题眼探疑,中心突破;或顺藤摸瓜,或随波逐流,或藕断丝连,相伴着教师的良好的心态、优雅的体态、幽默的语言、微笑的眼神、富有磁性的声音……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升华。当然,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注意转移,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寻找一个共同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干不同的事,这是很不容易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也一样。但我们知道,一个开放的课堂是多变的,具有生成性。很多细节难以预料。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是学路的预想,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一线多路的树型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随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对教学中可能的情况应有充分估计。例如教学《草原的心》,设计时我根据文章篇幅长、语句美、意蕴深的特点,确定了题目引入,以问导读,题文相联,诵读悟情的学法来设计教。教学中在题目引入时,学生的口头表述精彩纷呈,引用的诗、歌很多,串联起来便是一段精彩的解说词。这一个说话练习一开始就把课堂带进了小高潮。及至出示后半个题,就一下子把他们带进了问题中。因为进入了情境,又有明确的导向,所以阅读理解很快就准确定位了。学生在诵读自己喜爱的片断时都很投入,声情并茂。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要分析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距离,有时这种距离就是一个切入点。

4.    展开活动会“煽情”。或分或合,或聚或散,动静相衔,读议结

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潇洒地演,尽情地争。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可以从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让他们介绍孙悟空,然后通过分组研讨归纳人物特点,再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最后又从歌曲《猴哥》导出。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就是按(学生)即兴说题——尽情看图——选择读句——尝试背文——自由议词——引导练段——认真写字的过程组织的,整个过程的组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环环相扣,干脆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二)    尊重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个他所热爱劳动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爱读的书籍。

所以,语文老师要营造富有人文性课堂教学氛围,就要做到:

(1)研究学生,建立学生的学习、个性、特长档案。要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要十分清醒地、非常客观地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要在内心承认、接受这些差异,然后选择自己的施教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确定自己在不同的学生中间的角色。

(2)关心学生,运用真情关爱的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缺

点,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帮助每一个学生,理性而公正地处理争议。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欢乐共处,鼓励学生既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又乐于听到别人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特别是支持学生的创见,我觉得很重要。例如,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问及“谁当记头功”,一开始,同学们一致认为当推黄盖。我也不急,只是逐个儿地问,一连叫了十多个,慢慢地,就有学生说周瑜了;我又反过来,逐个儿问“同意周瑜记头功吗?”课堂上一时静了下来,我心中暗喜:思起于疑,“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可贵的机会呀!片刻,我很动情地对那个提周瑜的同学说:“你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真了不起,我支持你!如果你能说出理由,我想不但现在会有更多的同学支持你,而且将来你一定可以当将军!”分组讨论后,他们组说了四点理由:从周瑜“调兵遣将”,联系80万对3万,可以看出,周瑜的胆识过人;从“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可以看出周瑜深谋远虑;从“叫他就这么办”可以看出周瑜善谋断;从“兵船跟在后面”、“周瑜的兵追来了”可以看出,整个战役周瑜指挥调度有方,自然功不可没,起了关键作用,自然当记头功。分析得多有道理啊!更妙的是,他们认为:如果把“的”改为“带”更好。我当时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课堂评价要运用表扬的艺术,适时地幽他一默也是个好办法。我的体会是:适时(提前或即时)表扬是很有效的,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多样化的表扬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语言要有感染力,神情要有亲和力,情感要有震撼力;教师适度的表扬是明智的,即表扬必须说出值得表扬的地方,否则表扬就不会有鼓动性。

(3)多途径开拓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主动探索获得成功的乐趣来激起兴趣。例如第五周《拥抱春天》的主题活动,启动课是这样上的:多媒体展示图片《牵着春天走》(《钱江晚报》2002年3月22日),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景物和人物活动,画面的整体——湖边,阿姨放风筝,还有许多游人);再看,你看懂了什么(苏堤,湖面,杨柳;再看,感受到了阳光的明媚、春风的和煦、空气的清新;三看,镜头拉近,终于注意到了姑娘的笑脸,那种春天到了的开心;所以有学生说,我看见春天写在阿姨的脸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表达)三看,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幅图的题目,说一说题目的妙处,最后让大家自己写下最想写的话。有一些同学甚至写了一首颇有意境的诗!这节课后,同学们开始收集资料,古诗,散文,歌曲,儿歌,图片,还去采集春叶的标本,拍摄春天的图片,做得津津有味,最后把自己的成果编辑整理成《拥抱春天》小刊,在全班展示交流,并作为学习成果放入成长档案袋和家长见面,请家长参与评价。这个学期,我们还开了《目击伊拉克战争》和《话说非典》主题活动课;进行了题为《富春印务,我为你骄傲》——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参观考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各行业有代表性人物给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等,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令人吃惊的。还有什么比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索和成功的快乐中成长更“人文”呢?

(4)多形式组织活动。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开展每日晨读半小时、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学期编一本好摘记;而自己也坚持为学生每天陪读半小时、每天诵读一篇好诗文、每周讲一个好故事。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灵感。让学生选择学法时我还尝试过这种方法:头脑风暴法。我是这样做的:

——教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缩写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①案例引入:从克林顿演讲的准备时间说起,讲1小时要半天准备,讲5分钟则要5天准备

②让学生自由发言: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③教师小结:长话短说,并不容易。你愿意试一试吗?

④出示练习要求:把课文缩写成500字短文。

⑤教师出题:我们来做个游戏,任务是:完成上面这个任务,你有什么好建议?

⑥先准备一张小纸条,

⑦想足3分钟

⑧15秒内,把建议写在小纸条上,

⑨组内交流评议,每组推荐一个最佳建议

⑩班内交流,然后自选一种方法进行缩写练习,时间 30分钟。

原本有很多知识点要讲而又很难一一说清的缩写文章的训练就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解决了。

类似于项目学习的学科主题活动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也非常值得一试。下面是我们六年级一个活动的实录: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富春,知道富春是我们瑶琳的龙头企业,是我们瑶琳的骄傲。

2、了解、感受、体验富春企业文化,解读富春,为富春文化折服,深切

感受文化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为他而骄傲。

3、培养学生发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敢于走向社会学习的勇敢精神。

4、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思考(文化对人、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一)《我知道你,富春印务》

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富春印务。(时间:5月7日——12日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瑶琳的企业。引出对富春印务的介绍。

主持

请家长在富春印务公司工作的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公司形象。

组织

以小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一人负责记录。

反馈

还想知道什么?

补充

(二)《我认识你,富春印务》实地参观:

5月13日,带领部分学生参观富春印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富春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工厂环境)、标语、标志、陈列室、制度等

(三)《我想了解你,富春印务》

5月15日——5月24日参观归来,自由谈感受。自由提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提供背景数据。引导学生提出新想法。进一步拟好采访、考察方案。组织进行第二轮采访、调查、考察。

(四)《富春印务,我为你骄傲》

1.    找一些富春印务公司的印刷品。  ——展示

2.    收集一些和富春印务公司有关的故事。——介绍

3.    总结我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   ——回忆

4.    整理我们的学习成果。    ——编写

5.    设计类似的研究性作业。    ——设计

请相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给你一个惊喜;把生活还给语文,语文一定给你一个精彩。情趣为先,尊重差异,让新课堂在透视工具理性的同时沫浴在人文的阳光下,我们就能不断创造并不断收获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