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贱”两个字彻底激怒了阿姨,两个人在洗手间唇枪舌剑,引来好多人驻足观望。

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A和阿姨结下了梁子,每次在洗手间看到阿姨都会讽刺几句。

有人劝她不要这样做,她却满不在乎:“怎么了?不就是个保洁阿姨吗?还能开除我不成?”

一语成谶。

最后A虽然很“优秀”,但是公司依旧没有留她。后来人事主管说那天A闹着要知道理由,说自己明明业绩很优异表现也很好,却没能留用。

人事主管便告诉了她原因,她知道后仍是半天不能释怀,竟说:“我的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必在乎那些底层的人,因为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比她们高级。”

三、真正决定教养的是家风而不是家境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一个人的教养如何体现?”,里面有一位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

跨级层之间的互动特别能体现教养,因为阶层虽然客观存在,强弱也自有差别,但有教养的人会无视阶层,对人平等,而无教养的人会特别在意阶层,对人三六九等。

是的,目前为止,社会阶层之分依旧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人们往往用金钱的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层次高低,也习惯性地用家境的好坏来区分这个人是否有教养。

但是前文所讲的农民工,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与飞机乘客还有A相比,家境显然是不一样的。但你说谁表现得更有教养一点呢?

其实,真正决定一个人教养的并不是他的家境,而是他的家风。

我并不知晓那位农民工叔叔来自怎样的家庭,但是我知道中国有个典故叫“孟母三迁”。“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为了孟子的成人成才,连续搬了好几次家,只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孟母克勤克俭,坚守志节。

甚至通过“断织督学”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危害。从此孟子孜孜不倦,刻苦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了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史书记载,孟子三岁亡父,在那样的父系封建社会里,孤儿寡母家境能有多好?但是孟子的家风绝对是正派的。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