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人教版课标本五上)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加强诵读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下发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要读好课文首先要对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有很好的理解,对于这首诗你了解了多少呢?(自由汇报预习情况)

(教师及时评价、补充写作背景: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 年12 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合作交流

1、作为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有很多内容包括诗句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自学。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教师相机指导关键字的读音,及时评价)

2、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我觉得你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刚才一点也没讲,同学们就把这首诗的作者、背景、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真了不起,现在给你一点时间,你认为哪里还比较薄弱,你没理解到或哪个地方意思还不明确需要再查一查,你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整理)

三、品读领悟

1、解读“难”字

(1)请同学再读课文,长征万里迢迢,红军的态度怎样?用原文回答。

(2)听老师读,你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信息?(范读)

(第一遍读,强调“红军”;第二遍读,强调“不怕”;第三边读,强调“远征难”)

(3)看同一句话我们读得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就不同。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的总结会上说:“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关于这篇文章我知道同学们预习的很好了,请你结合资料围绕“难”字来谈,长征难在哪里?(随生回答整理)

A、难在环境: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岷山千里雪……

理解“逶迤”“磅礴”: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注意“岭”和“山”的区别“逶迤”与“磅礴”的区别)

B、难在人不和:外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内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排斥。

(4)适时归纳形成小诗

长征万里多艰险

五岭逶迤无人烟

乌蒙磅礴插云天

可恨金沙卷巨谰

大渡桥横赛天堑

雪山草地如泥潭

国焘分裂霜加雪

难,难,难

难于上青天。

读上文:万里长征,力尽艰险,你能读出长征的难吗?

2、解读“暖”。回过头来关于这首诗你还想说什么?

当学生汇报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问:你对这个“暖”字怎么理解?

总结:红军不费一枪一弹,用智慧和速度巧渡金沙江,心里自然得意,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出示)你还想起了什么?(出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暖暖地读这句诗。

解读“寒“

A、当学生汇报到“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播放飞夺庐定桥的片段。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桥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感受一定很深。(齐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用鲜血、信念和勇往之前的精神强渡大渡河,当毛泽东再次想起那场激战,想起铁索上还滴着红军的鲜血,他的心情依然很(生答”寒“),凉透脊背。再读。

3、解读“不怕”

(1)就像毛泽东在长征组诗《清平乐 会昌》中写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出示)。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读第一句。

红军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再读第一句。

这个声音响彻在金沙江上,男生读。

这个声音响彻在乌蒙山上,女生读。

这个声音响彻在万水千山之上,全体读。

(2)走过长征的全军将士,此时的心情是“尽开颜”(师指生答)读最后一句谁能告诉我“三军”是指的哪三军?

这一切的一切在红军眼里都被看作(指“万水千山只等闲”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读出红军这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这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在这“尽开颜”的背后掩藏着太多太多。让我们解读“红军”谈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师:就像2004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写文到:“红军万里长征拼得就是那一股子气------勇气、士气、血气、朝气、锐气、志气、骨气、底气、人气、豪气。(出示)读。

(3)回望万里征途,红军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战辣子口,

配乐读全文。《长征》乐曲

4、方法指导

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自始至终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

5、这首诗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巩固延伸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出示)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去后搜集资料,自学这首词,深入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

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背诵《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尽开颜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