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从探究的跨学科性上来看,儿童自发的探究尚未分化出学科的维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学科模糊性;科学家的探究具有明显的学科性,但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一大趋势;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以各科课程中的单科性主题为主,但现在也十分强调跨学科探究的开展(如环境主题的探究)。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三者毕竟都是探究,因而必然具有“探究”这一概念内涵中所包含的那些共同特征:

首先,3种探究都是起源于或围绕着一个对于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的具体情境性,强调仿真性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解决真实性的问题)。

其次,就科学探究而言,三者都要经历一个基本的过程,运用一些一般的方法,开展一些基本的推理,尽管这些过程、方法与推理的细节、水平与程度有许多不同。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

主要的探究方法有:观察(用感官或仪器)、调查、实验(操作变量)、测量与统计、文献占有与分析等。

基本的推理过程包括: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

另外,就知识与探究过程的关系而言,学前儿童、学生与科学家都需要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与经验,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开展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理解,从而深化和增长自身的科学知识。

摘自《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