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的改革突出强调了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所以,要使用好新教材,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卓有成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找准着力点。使用新教材要着眼于一个";新";字,认识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教师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教学互动的更新。

一、 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涮陈旧的目的。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4)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5)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

二、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平等互通平台

新教材有";四新";,即观点新、内容新、体系新、标准新。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文价值的塑造。它强调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新教材,就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

1、加强实验教学,将教室般进实验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思维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模式必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走下教学的神台,放下教师的权威,走向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加强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课堂上不仅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让学生多做实验(比如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应多将教室般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经历了学习之后的胜利感和愉悦感,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求知欲。这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

2、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住、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 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使用新教材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必然要求在评价内容上不能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当注重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新课程下,我们教师的教改任务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抓紧学习,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思想所倡导的,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