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农村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创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对于像我们这种离县城偏远,地处山区农村的小学来说,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项高投资、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不得不说是个大难题。本文就结合我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农村搞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立足实际,成为“活”师

大家都清楚,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影响教育形势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来说,想让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专业对口”,短时间内是不能一一实现的,然而,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因此而止步不前,学校选择了其中的某一位“普通” 老师来担任信息技术课,也是极有可能的,如何成为一名不误人子弟的信息技术老师呢?我认为,首先要做 “活”的信息技术教师,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一)寻找外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只有“走出去”,才能“带进来”,在没有比自己更高明的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要想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到哪里去学呢?网络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在网络学习中成长起来的,看教学实录,仿教学设计,学教学方法……他们从刚安排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之时的“推三阻四”,到后来的“争先恐后”,网络的外援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有了外援,只要你愿意学习、勤于学习,困难是急不“死”活老师的。

(二)建立信心,挖掘自我潜能

学校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的,我们应该这样想,这是学校领导对我们的一种信任,是看准了年轻人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潜能可挖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教育充满信心,大胆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潜能可挖的。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教师开始也只略微懂得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如Windows98/2000/xp、Word、Powerpoint、Excel、 IE游览器和一些基本操作,从事了信息技术教学,他们很快地掌握了一部分教学设计软件的操作与评价知识。如Autnorwrae、Photoshop、 Flash等等,有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教师的自信作坚实的后盾,教师活跃了,将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了,教学效果也就出来了。

二、打破常规,塑造“活”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上课,尤其是上中低年级的课时,因为担心学生不听招呼、错误操作会导致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的损坏,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操作方法都进行严格地限制,动辄严厉批评、大声喝斥,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计算机看得非常神圣,产生一种“可望而不敢及”的思想。当然,也不乏有这样的老师,因为觉得跟学生讲解起来很累,示范起来麻烦,认为讲与不讲一个样,那就让学生自己看书,照着书上步骤去操作,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的老师认为招呼纪律费神,反正学生喜欢乱动,喜欢干他们喜欢干的事——如打游戏、上网聊天等,那就让学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美其名曰:是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想象,学生如果处在以上的几种教学情境中,要么变成木头,一动不动、呆若木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要么就是随便翻翻,随便看看,学好学坏无所谓,学与不学无所谓;要么就是迷恋网络,游戏成瘾;这样看似活跃的课堂,不正是把学生推向死亡深渊的课堂吗?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的认识,同时认真地组织并实施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懂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活”起来,才能收获教学实效。

三、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共同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的角色已转变为教学范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改以往一味依赖教科书的倾向,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并积极利用与开发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材上的软件版本和我们实际教学所使用的版本不符,学生看不懂,教师再也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早就已经会了,觉得没趣,不愿意听;又或是教材要求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教了三课时,学生仍然没有掌握;再或是教师是在教教材,学生是在学教材,但个体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满足,个体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教材虽然经过专家的反复推敲,有严格科学的知识体系,但在具体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预想和教学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做教材的开发者,甚至根据学生今后需要掌握的实用的信息技术技能,对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取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丰富教材的使用方式,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四、讲究技巧,教法“活”施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地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状况也就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通常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们都是先讲授操作过程和方法,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生怕学生走错一步,也担心学生把教材上要求设置的绿色字体设置成了红色,把宋体四号字设成了楷体小三……教学完成后,学生却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在突破重难点时,变换一下方法,比如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先让学生演示,就让课堂成为出错的地方,然后集体纠错,找出问题,再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也许时间过了很久,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都还记忆犹新,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只有我们把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掌握情况,不刻意地将答案统一标准,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恰当、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有可能泯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注均衡,机器“活”用

也许还有一种情况,让学校领导头疼,也让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头疼:所上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人数最少的也有40人,而计算机“状态”最佳时,也只有25台能开机使用;学校机房有15台机器是崭新的,运行速度较快,但还有10台年代“久远”,运行起来就像“老黄牛耕地”;或者还有一批机器因为各自的硬件损坏,不能投入使用,而学校又无法筹措资金添置设备……这就跟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学生上课时不再“争先恐后”,如何才能让小组里的某一位同学不“独霸一方”,又如何才能让杂乱堆积的机器不再“千年沉睡”呢?有几个思路可供大家参考。

(一)机器合并。将两台及其以上的机器中的有效硬件组装成一台,通过合并内存等方式,让“死”机复活。

(二)多生共用。将学生分成人数比较平均的小组,几个同学合用同一台机器,让水平较好的与水平较差的同学合成小组,选好组长,发挥学生的互助作用。

(三)小组轮换。每上一节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交换使用机器,让新机与旧机比较均衡地“走”到每一个小组。

(四)一机多用。除了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同时开展丰富的教研和科研活动,让学校的计算机不仅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工具,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老师,同时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摇篮。

江主席指出:“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虽然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艰难曲折,但只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机器 “活”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也就“活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面貌也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