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大家往往“重上课,轻生活环节”,而生活环节是游戏、学习、运动等环节的"驿站",是过渡的,是休息调整的。它是非正式的,是闲散的,自由活泼的。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认为"过渡环节"所起的作用只是环节的转换与连接,没什么教育价值,在组织和管理上忽视"过渡环节".就从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进行讲述,促使大家重新关注和研究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从而提出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使孩子们通过自主、有序的过渡环节,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与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我认为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从《纲要》指出的“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的角度出发,在一日活动中区分出哪些是必要的过渡环节和不必要的过渡环节,要将不必要的环节从一日活动中删除,调整一日中幼儿的各种活动,优化一日活动的安排。克服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游离与课程之外的倾向,牢固树立“一日活动既课程”的观念。“过渡环节”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是承上启下,调节幼儿心理与教育教学的节奏的关键环节,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注意各活动之间的有机的联系,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教育的整体。

(2)从《纲要》指出的“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挖掘“过渡”环节的教育资源,丰富此环节的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克服教师教育决策的主观性,避免过渡环节中由教师统一安排的倾向,避免过渡环节中高控制幼儿,不断催促幼儿的不尊重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幼儿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活动中的身心节奏转换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3)从《纲要》指出的“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角度出发,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克服教师教育工作的简单化倾向,寻求教学的策略,避免在过渡环节的活动中“管则限”“放则乱”的状况,注重培养幼儿独立、自制、秩序、合作等品质,以及幼儿的养成习惯教育等。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发挥幼儿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一些规则,使两者产生有益的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一、首先要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实施策略,挖掘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过渡的组织,树立“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的积极教育观。从《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的角度出发,在一日活动中区分出哪些是必要的过渡环节,哪些是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将不必要的环节从一日活动中删除。组织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及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使幼儿生活由被动变主动。从整合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季节及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角度出发,老师用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

二、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要营建宽松,信任的氛围,教师尽量少参与干涉,虽说一开始执行时候会有些乱,有些孩子会无所事事,有些规则还不能形成,但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与要求下,慢慢地会养成习惯,这是孩子难得的锻炼自主、自理的机会,在不断的反复活动中他们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

(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A、材料的提供。

易于孩子整理、收拾的:把区域里面的材料分类,每一种教玩具放在一个托盘里,孩子们在游戏时只要每人使用一个托盘,结束时把托盘放回原来的位置就可以了,而且玩具、材料提供不宜过多,过于碎小。对孩子有发展意义的:提供的材料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或其它益智玩具。

B、教师的组织

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适时,并掌握好一个”度”,不能“放羊”,也不能干预过多,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游戏,但能观察孩子的表现,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推进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

三、在过渡环节时注重规则意识培养。

过渡环节包括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转换,不过是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而已。短时间过渡环节:晨间活动与早点之间、早点与教学活动之间、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户外活动与餐前活动之间。长时间过渡环节:午餐与午睡之间、午睡与午点之间、午点与游戏之间。

如小班的幼儿自理能力教弱,喜欢拖拖拉拉,有的过渡环节之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因此在过渡环节时更应注重规则意识培养,例如:

1.在上厕所,洗手环节,可以用音乐来建立常规,规定孩子在乐曲完之前,一定要把做好一切事情。在两个教学活动之间就是让孩子上厕所,洗手,培养一些生活的习惯,可以在过渡环节中教孩子洗手等。

2.在整理幼儿的衣物时,过渡环节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念念儿歌,看看碟,做一些安静游戏。

3.在进行过渡环节时注重与孩子的个别情感交流。

以上的过渡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纲要》精神,“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并试图营建宽松的气氛,让孩子们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建立一些班级规则引导孩子改掉拖沓的习惯,用孩子的自律代替教师的催促。但还存在问题:处理过渡环节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用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如:教学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去小便、洗手、看看书等,而且环节之间的转换也比较生硬,以集体活动为主,还是处于高控制状态,还没有真正从尊重幼儿、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在过渡环节的转换中还缺少一定的机智,过渡环节应当有更加自然和有趣的转换方式。

四、调整幼儿身心转换的节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需要过渡环节,这不仅是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的更替的需要,还是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这两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有彼此的区别,又互相交织在一起。以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身心转换的需求,而只是单纯考虑了教学转换的需要,用教学的转换生硬地取代了幼儿身心转换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种节奏的更替存在一定的重合与交叉,但从实质上来分析,幼儿的身心节奏与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幼儿的身心节奏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身心转换节奏,不能用一个划一的时间或标准来加以转换;而教学活动的转换则是一个人为规定的节奏,主要是为了集体活动时节约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适当调整时间的设置,寻找如何处理两种节奏转换的适宜方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

五、理念与实践接轨,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新《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高扬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强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相对与其它环节来讲是一个较松散、自由的环节,也是一些意外事件易发的环节,教师们因为怕出事而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尊重”与“限制”之间往往是一念之差,在组织活动中的“松散”不是放任,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研究过渡环节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我们侵犯孩子权利,剥夺他们自主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步摆脱传统的习惯,理解、尊重幼儿,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六、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当然,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一个人就是毕生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补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使它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也就是说,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因此,我们万万不可轻视这些需要漫长形成却至关重要的好习惯的培养。

(1)环境图标暗示,帮助幼儿建立活动常规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把环境称作是除了班上两位老师之外的“第三位老师”,它赋予了环境教育的种种特殊意义,虽然环境不说话,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看到这句话我们感同深受,这是因为我们在建立班中幼儿常规时常常会采用的是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如: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等。如果能针对幼儿心理特点,将提示语转化为隐形的环境提示,通过充分发挥图标暗示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理解规则,并内化常规意识,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组织幼儿半日活动可以用图标暗示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常规,并遵守常规的好方法。如,为了引导刚小班幼儿进区游戏小鞋子如何摆放,就可以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需要脱鞋进入的区域旁边,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还在喝水的开水桶边上贴“小脚丫”,解决了幼儿喝水时的排队问题;在上下楼梯画上“小脚丫”帮助孩子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在各进区卡上画满幼儿人数,明确规定了参加游戏的人数……;在图书角的小嘴巴上竖着一个ⅹ,意思是禁止大嗓门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盥洗室内贴上禁止水龙头滴水和规范洗手流程图,让幼儿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这些图标稚趣可爱,容易理解,幼儿很乐意去遵守。可见,让环境开口说话,比强加给的常规幼儿更易接受,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

(2)教育活动暗示,帮助幼儿建立活动常规。

实践告诉了我们常规的建立要科学、合理,不能由成人包办,应尊重幼儿自主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充分的借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将有利于幼儿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的自觉建立。

为了创建班级自然角,班中的家长配合我们带了各种丰富的水生动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常常围着观察。可没过几日我们就发现有孩子经常将自然角中的各种种子放在水生动物的水缸中,经过几次集体谈话教育这样的现象还是时有出现。一日早上我发金鱼缸中因为被投放了种子,种子吸水膨胀使缸中的水变色、泛黄影响了金鱼生存的环境,所以金鱼死了。我本想把金鱼缸中的死鱼倒掉,但一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在晨间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了活动“金鱼为什么会死”。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了金鱼死亡的原因,他们深刻的认识到金鱼死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结合这个活动我还引出了当时四川地震这一事件,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了解到,当人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死亡,并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这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收到的很好的教育效果,打这以后在鱼缸中投放种子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孩子还主动提出不用小手乱摸的要求。在幼儿园中类似以上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只要老师能学着有心人就不难发现。

(3)用区域活动暗示,帮助幼儿建立活动常规。

区域活动应该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但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发现这一点我们做的还比较欠缺。虽然我们在一周教学安排上能充分做到将区域活动的内容安排在晨间接待、上午教学活动、下午游戏活动中但是在组织幼儿上完一个集体活动后,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幼儿在座位上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或念一些儿歌。这样的活动组织不免使班中有些活跃分子开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互相追逐;还有的呢,冲进娃娃家、小超市,把里面陈列的物品当成武器,玩起了打仗的游戏。虽然我以前曾多次与孩子谈话,强调了下课应该去小便或者喝水,但是孩子们早就把我的叮嘱抛在脑后了。如果能真正做到将区域活动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那么就会看到:孩子们在区角中,专心的给“小动物”喂食,用橡皮泥做出各种形状的物品等,教师也会给孩子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游戏的时间,幼儿活动常规建立良好,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优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总之,我们对于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多经常采用“寓教于乐”的生活渗透法,并反复实践。抓常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以及要求的一致性。我们不能将常规视为钉入儿童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