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并出台五项具体措施,包括新增的教育投入向学前教育倾斜等。这表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今后将大幅度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近几年,“入园难”和“入园贵”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而它也是导致家长更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因素——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尽可能早地把子女送进早教班,为的是孩子日后能顺利地进一所比较好的幼儿园。

在这种大背景下,早教班遍地开花,其作用也被渲染到了极致,令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力争让自己的宝贝在生命之初就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早教,又演变成了父母们竭尽全力对孩子实施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而,时下流行的早教热,向父母们传递出却是一些不恰当的信息,使年轻的父母误以为:尽早让孩子上早教班、向孩子灌输知识、对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就是早教的全部内容,这无疑偏离了早教的轨道。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普遍的规律,每个孩子又有各自的特点,而教育,只有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所以,如何科学地实施早教,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宝贝的诞生,都令父母欣喜若狂并产生无限的遐想,他们是一个家庭新的希望。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理所应当。但是,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抱着刚刚满月的宝宝参加早教班、一年花费两三万甚至更多,为刚刚会说“爸爸妈妈”的孩子制定认字、数数计划……这些都能不能算是最好的教育?学知识、启智、还是其他,早教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它的立足点究竟在哪儿?

早教,究竟该教什么

从广义上说,早期教育是指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的养成教育,它重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兴趣、交往、品德、性格等;以及能力培养,如良好的自理、语言表达、基本动作、观察记忆、发现思考等能力。实际上,早期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生存能力必须同孩子的年龄相适应,学习能力则是为将来打基础。

早教的内容并不是时下流行的“早期智力开发”所能涵盖的,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宝宝智力的发展需要父母提供相应的玩具和环境,更需要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小宝宝来说,成人的语言引导和动作示范,能促使他们不自觉地模仿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与游戏中来,孩子在努力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智力和心智同时得以发展。孩子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也常常遭遇挫折,令他们着急、气愤、痛苦、恐惧、悲伤……父母对此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帮助调适,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也是早教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