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岁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这样的过程中,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

“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她有些担心,而女儿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房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孤独症”了?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3岁或5岁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

“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

蒙台梭利观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个环节,即意志的发展,总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最常见也是首要的阶段便是“重复练习”。

“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蒙台梭利用这个比较恰当的比喻说明了重复和智力的关系。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总是重复进行,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听,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但是这样的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并使儿童达到极度的满足。实际上,如果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那是因为儿童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解释为控制的力量,儿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