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或者是轻工具性重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或者是轻人文性重工具性,只专注于字词句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都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2)频繁运用课件。

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

(3)不管需要不需要,活动太多 。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学习的注重,小学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4)、阅读就是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声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5)教师讲得太多。

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有些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 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精”,教师要首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学环节要简,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

(6)、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 “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7)、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基于此,教师只有还原“阅读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阅读主体即学生,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也如吕叔湘先生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致力阅读过程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是阅读教改的必由之路。教师也要珍视、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