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是一种不良习惯,这本无可非议,但媒体对偏食危害过分夸张的介绍,使有偏食习惯儿童的家长对此深感恐惧或无能为力。偏食并非都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儿童偏食应区别对待。

偏食现象自古就广泛存在。偏食不应只根据其对某类食物的偏好就予以确定,而应看此举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到底如何。因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范围非常宽泛,只要不会导致体内营养失衡,就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偏食。我国儿童的偏食现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心理性偏食:一种营养可以获得补充的无害性偏食。有心理性偏食的孩子,由于习惯及心理因素,会拒食某种食物。如因怕腥气而不吃鱼虾;怕吃进污泥而拒食莲藕;看见猪的丑陋模样或鸡粪而拒食猪肉和鸡蛋等等。但是因为孩子们拒食的食物不太多,通常不会因拒食这类食物而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他所缺乏的营养往往可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补充,其结果并不影响孩子的健康。

经验性偏食:是一种有可能造成体内营养失衡的偏食。

这类儿童往往从经验和直觉出发,会拒食很多食物。如不吃鱼、肉、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或者不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等等。其后果可能有两种:一是他们可能从鸡蛋、海产品、奶制品等食物中获得蛋白质,从水果、西红柿、瓜类、薯类中获得维生素与纤维素,体内营养结构基本均衡;二是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未能及时补充其所需的营养,自然就会因营养的失衡而损害健康。

过敏性偏食: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偏食。

由于物种基因的改变、化肥和杀虫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以及植物、禽畜生存环境被污染等原因,食物中所含致敏物质增多,这易使免疫机能不够完善的儿童发生过敏反应。不过,这种过敏反应不一定会表现出典型的皮肤斑疹、潮红等症状,而大多表现为轻重不同的胃肠不适、全身疲乏、烦躁不安和精力涣散。以致他们在餐桌上见到与致敏食物色泽、味道、形状相近或相似的非致敏食物时,立刻产生拒食心理,甚至为此放弃整顿饭。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必须细心观察找出致敏源,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避免这种食物在孩子面前的出现,从心理到生理逐步矫正孩子的偏食。一般说来,这类偏食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绝对性偏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偏食。

这类偏食成因多而复杂,与孩子的心理因素、疾病因素、习惯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通常可见这类儿童嗜食某种食物而不涉及其他,如只吃甜点心、只吃米饭和咸菜,只吃脂肪类食物等等。由于不肯吃其他食物,体内营养结构会失衡而有损健康。对此,家长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不得不求助于专科医生指导,采取合理用药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治疗。或从心理调节开始,慢慢扩大孩子的取食范围,逐步培养起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孩子最终获得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