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恰当的鼓励

鼓励应当无处不在。面对成绩时,要鼓励孩子继续加油,做得更好;面对挫折时,父母也不该忘记为孩子缓解压力,鼓劲加油,使他们产生动力,下次进步。在这样的反复鼓励中,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够慢慢形成。

2、无条件的爱

父母爱孩子不该被附加任何条件。它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并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无论长相美丑,功课好坏,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约束的溺爱,溺爱更多体现的是放纵,是极不可取的。

3、帮孩子确认

孩子在成长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要在关键时刻帮他确认对错。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寓言、童话以及生活中的生动例子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分析,并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平时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4、适时的表扬

在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多不会挂在口头,他们更习惯指出不足;有些家长即便知道要表扬,也常常是口头一句“还不错”而已。事实上,适时的表扬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年龄小的孩子,内容越具体越好,利于他们理解受表扬的原因;大点的孩子理解力增强,可概括一些。

5、理解

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内心,以及他正在做的事。这“八个工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就像表扬伴随鼓励,批评需要理解,一切都基于爱。

6、陪伴

陪伴是给孩子的心理支撑,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在西方,陪伴是照顾幼儿的重要方面,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家长不得让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在家。这既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同样也涉及心理需求问题。陪伴的实质是沟通,因此,与孩子呆在一起时应多多互动,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

7、信任

如果孩子与小朋友打架,首先应该批评的是自家孩子,这才是有素质、家教好的体现。但在很多欧美国家,家长首先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并选择相信他们的解释,这是亲子间的基本信任,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8、批评

现在的孩子早熟、脆弱,批评时重不得轻不得。一般来说,批评的总原则是问清事实,有理有据,忌劈头盖脸地训斥。要记得,批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基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