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与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致流程是什么呢?

第一环节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给学生创造充分体验的机会。有人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这就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

在读中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初读课文的基本任务,是感知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获得粗略的整体印象。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物化在语言文字的形象读出来,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当然,了解不同课文大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以结合课题产生疑问:“地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齐读找答案,由此便知课文大意。而对于有些不能直接从课题入手有课文,学生应在教师适当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读文总结。如五年级《桥》一文,题目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作者不是描写桥的样子、作用,而是描写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那座无形的生命之桥。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赵州桥、黄河长江大桥这些都是大家能看见的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如: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一座桥呢?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依靠学生自主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古人云:“人不见疑,处处见确疑,方为悟之始。”可见,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在初读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去细读课文,此时教师可提醒学生边读边想,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写上批注,把自己想知道而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待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后把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来,以便共同探究。

在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时,对于与课文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可以把这样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荷花》一课结尾处写“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课文本来是在描写荷花,为什么作者此处要描写蜻蜓和小鱼呢?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使学生们懂得作者是想借助对蜻蜓和小鱼的侧面描写来突显荷花的美丽,正是由于荷花的美丽和香味给了蜻蜓和小鱼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们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