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十分钟时间,教师通过不断变化师生间的活动方式,步步将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对于此类应用问题如何求解也逐步明确。教师娴熟运用变化技能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变化技能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很好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运用变化技能来组织教学活动,阐述教材内容。要把教学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要运用各种变化。因此,掌握变化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那么,究竟什么是变化技能,怎么应用此项技能?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数学课堂的变化技能。

什么是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变化能使学习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从信息传播的观点分析,非语言信号也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头语言所不能代替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变换,如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师身体的运动和手势、教师的表情等,都是教师口头语言表达的有力辅助手段。刺激的变化不仅是刺激等级的变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惊觉反应。刺激的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大脑中枢的网状结构系统完成的,因此可以获得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获得学生的注意是进行教学的基本的先决条件。

人们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国外教育工作者也有“变化是兴趣之母”的说法。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从变化技能出发对相应的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整理还显得不够,仍需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将有利于教学研究,有利于老教师的经验总结和师范生的培训。

变化技能的类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变化是丰富多彩的,任何分类方法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将变化技能大致分为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木、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讲话的速度。这些变化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使教师的讲解、叙述富有戏剧性或使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还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使他们安静下来。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吸引学生某事之后,开始把声音变弱以平稳低沉的语调接着讲解,学生会更加专心地去听。而一位经验不足、缺乏训练的教师往往不会运用声音的变化。

当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议论某事时,为了使学生安静下来,他可能会加大音量说:

“别讲话了!”,“请安静!”这种方法一般不易奏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威信。讲话速度的变化也是引起注意的一个因素。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使用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可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如果再加上手势的变化,效果会更好。

2.语言节奏的变化—停顿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讲解中间插入停顿,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停顿的时间一般为三秒左右,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时间过长则令人难以忍受。

对新教师来说,他们往往害怕停顿和沉默。当出现沉默时,他们常常用重复陈述来填补。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善于运用停顿的时机,为学生思考或集中注意留出时间。恰当地使用停顿和沉默并与声音变化结合起来,会使人感到讲解的节奏而不觉枯燥。

案例7一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导入语T:同学们,今天的太阳是从东边出来吗?(然后就停顿,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展开这节课的学习。)S:是。(他在回答时又同时在思考:“今天数学老师为什么问这样的一个问题?”)T:我们将地平面看做是一条直线,太阳的最外一周是个圆,那么太阳升起的过程就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出主题)3.目光接触的变化眼睛是心灵之窗,它是人际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实验研究表明人在兴奋或对事物感兴趣时,瞳孔变大,反之变小。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目光接触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在谈话中是相互对视的。讲话者要与倾听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他应该在70%左右的时间内注视着对方并使对方感觉到这种注视。这样谈话才能继续。倾听者在谈话中若对所谈内容感兴趣会注视讲话者,若一半时间不注视讲话者则说明他对对方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他的表现是对讲话者的一种暗示或挑战。作为教师,讲话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使用从注视全班到部分学生的变化方法。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会使学生对教师增加信任感,喜欢听讲。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提问中,教师切忌目光游离不定,注视天花板或窗户。这对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十分不利的。

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进行畅快的“对话”,将学生的活动“尽收眼底”,用目光施加影响。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的变化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4.面部表情的变化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证明。

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只要一走进教室也总是面带微笑。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在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中,学生会从爱教师、爱上教师的课到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

5.头部动作和手势的变化教师的头部动作和手势也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是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又一种方式。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点头、摇头等动作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教师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又可不中断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到良好的民主气氛。这使得学生愿意谈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激励他们回答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或行为时可以运用摇头、耸肩和皱眉等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易于学生接受,更富于表现力。

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方位、数量、事物层次等有关的概念和要点。

恰当地运用手势配合口头语言表达可以加重语气、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

身体位置的变化身体的移动是指教师在教室内身体位置的变化。身体的移动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果教师总站在课堂的一个位置,课堂会显得单调而沉闷。恰当地运用身体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移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在讲课时由于板书和讲解的需要在黑板前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讨论、做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的走动。

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利于师生间感情的交流。在走动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解答疑难,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这五种感官传递大脑。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任何单一感官不可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每一种信息传输通道(与人类感官相对应)传递信息的效率不同,容易疲劳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只有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1.视觉通道和媒体视觉教学媒体是指投影片、幻灯、图表、照片、录像、实物等。视觉通道是各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容易疲劳。使用时要注意变换。

2.听觉通道和媒体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虽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在教学中的使用率最高。通常中学课堂教学听觉通道的使用占70%,小学占50%。在教学中录音和录像资料等视听觉媒体与教师的讲解、提问交替使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

3.触觉、嗅觉通道和学生的操作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不能获得的信息。在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学中注意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事物、促进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教学观念的改变,当前人们对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的认识也随着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提问的认识也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需要上。现代的师生相互作用观念认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为了降低这种复杂性,便于对课堂教学分析,为提高教学质量寻找规律,我们需要一种能概括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

1.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习中的问题,以便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这些交流方式有: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看起来这似乎很简单,但从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师生交流主要还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方式进行的,这方面的技能,尚需要加强训练。

T:前面的解答是有问题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出失败的原因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这种解法依据是什么?

S:它的依据是基本不等式。

T: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前面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教师成功地变化着课堂教学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解题,然后是学生回答,共同讨论,再由教师点拨,学生自我纠正失误,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验等,以激励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让他们练习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7一3平面内点的位置与坐标(在明确了用有序数对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之后,教师组织活动。)活动目标:使学生掌握已知点找坐标、已知坐标找点及掌握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活动具体规则:用两根长绳表示二轴、y轴,以第四行第四列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将教室建立成一个直角坐标平面,使每个学生在建立的直角坐标平面内,并设每一个学生表示一个点,每位学生之间的间隔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活动过程:

(1)每位学生报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达到由己知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的目的;(2)给出点的坐标,指出该位置上是谁?达到由己知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的目的;(3)复习象限的规定,组织认识特殊点的坐标特征的活动:

①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请第工象限的同学站起来,请每人先回答表示自己位置的坐标,再请回答你们代表的象限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再请属于第m象限的同学站起来回答:第m象限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并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全班一次完成对第W象限的点的坐标特征的描述,并请同学站起来加以验证。

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请位置在I轴上的同学站起来,观察坐标有何特征?位置在y轴上的同学站起来,观察坐标有何特征?再问有没有这样的点,它既在二轴上又在y轴上呢?表示这个点的是哪一位同学呢?

在这里,教师利用学生喜动的特点,将木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坐标知识讲授,变化成为全班一起参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