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要,2005年9月成华区在水碾河小学内附设特教中心。2010年7月剥离建成专门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九年义务制学校。 2014年9月搬迁到政府投资1200万元改建的新校区。2015年5月加挂“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校牌。教师21人,教学班6个,分别以“启蒙、启明、启迪、培聪、育德、育才”命名。有脑瘫、自闭、唐氏、癫痫、肢残、多动症、精神障碍、多重残疾等中重度特殊儿童69人。

时值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全新的现代化精品型特教学校,去了解这群特殊孩子,探索他们成长背后教师的艰辛付出和学校的不懈追求……

教学具,训练识字、洗脸、刷牙、晾衣服……

历时五年改革探究,学校初步形成了“适应性教育”的八大课程体系:人文环境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实践课程系统、特色教育项目、课题研究系统、家庭支持系统、社会辅助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在“适应性教育”中融入职业陶冶、戏剧教育、心理(青春期)教育、休闲娱乐,实行“一般课程+选择课程+统整课程”。一般性课程满足学生共性发展,包班行课;选择性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性发展和特色发展,走班行课;统整课程在于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在生态环境中补偿学生缺陷,促进发展、自然浸润。

清晨的阳光斜斜照射在学校操场上,老师们习惯性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老师好”,一个孩子低着头小声地招呼,老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一个自闭症孩子,为了引导他开口,老师们每天主动说“凌凌早上好”,慢慢的他习惯了,有时会吐出一个字“好”。两年后的一天早上,当凌凌主动说出“老师好” 的时候,老师们都高兴得跟过节似的。

中午就餐也是隐形课程,不会吃饭的孩子,鼓励他自己动手。偏食的孩子,尽可能把饭菜调试在一起,保证营养均衡。有疾病的孩子,就把饮食禁忌罗列出来张贴到墙上。吃完饭后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拖地。一段时期后,有的孩子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职责”,在老师协助下完成“餐厅清理工作”。午休时间也是对孩子进行居家生活教育的好时机,耐心教孩子脱衣服、鞋袜、盖被子,对容易患病的孩子安排在值守老师的周围,出现情况及时处理。

融入社会是特殊孩子最大的问题。学校整合医院、超市、社区、高校、企业、派出所等社区资源,组成“爱心助残联盟”,借助城市丰富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神等要素,将课堂拓展延伸到社区,形成自然、生态、具象的特教生活大课堂。最有创意的是校企合作,建立了旨在促进特殊孩子生活化、社会化的教育项目“特教模拟城市”。通过一个模拟的小小社会,让特殊孩子在城市的社区生活环境中学会交通出行、厨房厨艺、看病就医、自救自护、超市购物、职业陶冶、休闲娱乐等的知识技能,助推他们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社会性角色的认识对特殊孩子非常困难。学校与川师大教科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特教学院合作,在成都首开特殊教育国际化项目——戏剧教育工作坊。将特殊儿童的认知、运动、社会交往、自我认识、数理逻辑等融入创作的戏剧中,通过即兴表演、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让特殊儿童在彼此互动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认识自我,知晓规则,康复心智,大大促进了特殊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塑造。戏剧教育也因此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多次接待国培骨干观摩。

为帮助特殊少年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学校开展了《高年级中重度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衔的实践研究》,创造性地在课程中进行“岗位竞聘的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的社会实践”。老师创设了竞聘会,学生竞聘学生工作、教师考核计算工资、领取工资 外出消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目前该课题成效显著,被列为成都市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子课题。

 求索教育方向 点亮心灯实现梦想

清晨8∶45,早操铃声准时响起。60多个孩子撒欢儿般跑向操场,简单列队后,便跟着最前头的老师一起做广播操。突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冲出队伍,在一旁飞快地转起圈来。一个老师见状立刻跑了过去拉住他,轻声说些什么,然后蹲下身子帮孩子系好鞋带……在学校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这里的孩子是有些不一样的,他们一天一天地长大,却连吃饭、走路、说话、与人相处等都很困难。“今后我的孩子怎么办,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家长急切地询问,期盼的眼神震撼着老师。

面对神情沮丧的家长,智(能)力低下的特殊孩子,学校不停追问思索: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在碰撞探讨中,老师们希望能实现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尊严地生活”的美好愿望。一方面学校积极向社会宣传尊重关爱特殊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康复环境,让他们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成长;另一方面积极教育引导特殊孩子顽强自信、自立自强、持续发展,用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最终达成让特殊孩子“学会生活、健康阳光、持续发展” 的育人目标。学会生活就是让每一个特殊孩子学会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意识、行为品质和技能本领;健康阳光就是让每一特殊孩子保护、锻炼、培育好自己身体,铸就特殊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态和阳光的心理,正确地认识和面对人生;“学会生活”与“健康阳光”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学校力争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步入社会后,都具有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与健康阳光的身心素质,适应社会、求得生存与不断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炼出“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核心教育理念,形成以“生活适应”为核心、以“社会适应(融合)”为导向的“适应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生活中诸多要素引入课堂,成为特殊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观念与生存能力;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让特殊孩子与常态社会接触与交流,学习、模仿、借鉴正常人群的思维、思想和行为来改善自身缺陷,熟悉社会生活的规则和秩序,最终希望孩子们能自信地走向主流社会,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实施适应性教育 编织翅膀有力飞翔

办学方向明确了,但真正开展康复教学难度何其大。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发展?教什么?怎么教?“文化知识是基础,得教。孩子们的生活技能是生存的根本,更应该花力气教。”厘清了思路,老师们拜访专家,学习探讨,深入家庭社区,了解孩子生活环境,听取家长意见,开展教育评量,找准特殊孩子最近亟须发展领域和目标,确定教育的起点和基线,与家长一起讨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编制单元主题课程,收集教学资源,制作

 爱与责任同行 情牵特教从未停歇

与普教很大不同,这里的每个孩子更需要被关爱、被尊重,更考验老师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刚开始连上课铃声都不知道,要到操场上一个个叫回来。”老师介绍说:“上课要‘一心两用’,一边教学一边预防孩子们的‘突发状况’,因为一不留神他们很有可能跑出教室。”同时,特殊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一秒刚教的内容,下一刻就忘记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对于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学校提出“仁爱、专业”的队伍建设目标,将师爱体现在帮助和引导孩子系鞋带、扣纽扣、学说话、学吃饭、学认字的康复教育上……一点一滴,温润、细致而持久。加上专业的知识技能做支撑,这份师爱便落地生根,更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小航是个唐氏综合征孩子,先天心脏病使他4岁之前不能在床上睡觉。8岁多走进特教学校,通过老师耐心的康复训练,小航掌握了许多生活技能,还学会了描红写字。他的妈妈异常激动地拉着老师说:“我没想到他居然学会了写字。从航航出生到现在,我做梦都在盼他什么时候会写字,真是太感激你们了。”

“我们经常用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的成就和价值,但特教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可能孩子连老师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这需要特教教师相当的隐忍和坚守。”校长刘小龙如是说。教育这些学生经常有让老师无奈的时候。自闭孩子小星这几天情绪一直不好,不停哭闹,甚至抽打自己。班主任郭老师也非常紧张,正当郭老师极力阻止他推同学时,小星狠狠地咬了她一口,顿时受伤的手背落下了深深牙印,鲜血不停往外冒,瘦弱的她疼得眼泪不停往下流。同事们赶快拿出止血药水和胶布帮助处理伤口,校长心疼地说:“小郭老师,让你受委屈了。”郭老师含着眼泪微笑着回答:“没事,都是特殊孩子,我理解的。”像郭老师这样受伤的还真不在少数:女老师头发被大把大把扯掉,老教师突然背后挨一记重拳,娇小教师被推倒在地住进医院,男老师天天被吐口水……面对学生各种突如其来的异常行为,没有一个老师计较,没有一个老师放弃。“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老师们都喜欢用这首散文诗自勉。

 静待生命花开 师生一起创造奇迹

回眸发展历程,在老师们的哺育下,特殊孩子在习惯养成、认知发展、身心健康、沟通交流、运动康复、生活技能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积极主动、开朗阳光,不少都能独立上放学。4个被评为区十佳美德少年,2个被评为成都市美德少年。有的孩子手工编制、绘画、朗诵比赛获市区特别(一等)奖,舞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排舞比赛四川赛区总决赛获一等奖。特奥运动项目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奖牌30余枚……学校也成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教育部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学校”、教育部课题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基地”,吸引了国内外同行前来交流考察。

随着社会影响力的扩大,2015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和学校深度合作共建,加挂“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校牌,学校借力高校人才智力和科研优势,在学校课程建设、课题研究、随班就读、名师帮带、课堂诊断、特教国际化等方面展开合作,助力特殊孩子教育康复与发展。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志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特教学校和高校的合作,是四川高校与地方特教学校探索深度共建的首创,是四川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

更让人可喜的是,2014年、2015年毕业19个特殊孩子,5个重度孩子顺利回归家庭,基本做到生活自理,13个进入阳光家园庇护性就业,1人在酒店工作。这对普通人算不了什么,但对特殊孩子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意味他们能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基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过上有一定尊严和质量的生活,解放了家长,和谐了社会。

后记“扶贫先扶智”。让这些孩子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是所有特教老师的最大愿望。这一路走来凝聚着智慧、记录着感恩,而它所蕴含的爱心善举和不断超越的探索精神,更为孩子们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引领他们奋力翱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在成华特校辛勤耕耘默默守护的老师们,在充盈着爱的校园里慢慢领悟社会与自我的孩子们,带给所有人的不仅是感动和珍惜,更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而这种精神上的感染无关与身体的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