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

“爸爸妈妈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大部分中国家长以支配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孩子视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这样容易让孩子变得敏感、缺乏自信、缺乏主动性、不善交往。建议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别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

7.不过度保护

有些孩子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上学放学车接车送,吃的穿的都是爸妈说了算。许多中国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把爱变成了包办。这容易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变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做事没有主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甚至让孩子适度吃点苦。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8.积极培养孩子的情商

从三四岁,中国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学汉字、练算术,而将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心理学研究指出,在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感、快乐度以及工作成就上,情商能力远比智商能力有效得多。培养孩子情商,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给孩子一块糖,让他剥开糖纸,即使要花费很长时间,家长也不应代劳。其次要善始善终。比如玩完玩具后,要让孩子把玩具放回原位,鼓励孩子说出感受锻炼对自我情绪的敏锐度。

9.多问孩子为什么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画让父母看,会问“我画得像不像”;外国孩子则会问“我画得好不好”。这说明中国父母从小就忽视创造力的培养。李君教授建议,首先不要阻止孩子探索。像用床单在客厅搭帐篷的事情,不妨问孩子为何这么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10.不回避‘性’教育

很多孩子会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等。回避性教育往往促使孩子“无师自通”,很容易曲解书本和网络上的一些内容。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教育。比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可以告诉他男女有别,有些事要分开做;身体有的地方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可以触摸。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