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后,那种只注重形式,力图热闹 、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现象已然降温,数学课上要“警惕‘去数学化’”,要上出“数学味”,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进入了我的视野,他的一些数学教育思想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对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等教学原则。这几条数学教学原则是根据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特点,对数学教学规律的深刻总结。如果能灵活的运用他的这些教学原则,这样的数学课无疑应是充满“数学味”的课堂。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理念指导下来设计《角的度量》一课,细细分析这节课的知识内容,越来越感到这部分知识包含了许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反思以往教学本节课时,往往只是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角的测量方法上,即使是经过大量的训练,但学生在测量的技能上和读刻度时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学生对测量的实质、计量单位、量角器的了解是一知半解的。也就是学生对有些数学知识的本质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处在记忆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而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理解还只是浮在表面。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力求引领学生能走进数学的殿堂,真正体味数学的魅力。

首先,让学生在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的产生的过程中体会一种数学思想。在认识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用实物来测量实物,但是因为选择参照物的不同而带来比较、计量的不便,使学生感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的产生都是建立在这一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在本节中通过创设新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主动寻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的欲望及思考,学生在通过观察或重叠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时候,迫使学生想办法通过用同样大小的单位图形摆一摆,再根据单位图形的个数多少来判断的数学方法。接着,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依据单位图形的个数多少来判断产生失误,这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领会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的数学思想,又进一步引发了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的欲望。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再一次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性认识测量的本质,就使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建构起更坚实的知识框架。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对度量单位的理解,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并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及知识结构的建构。

其次,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经历量角器的产生,学习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没有像以前那样让学生通过观察量角器的构造来认识量角器,然后用量角器量角。而是设计了让学生在180等份的半圆上找角的数学活动,由师生在数份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麻烦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量角器上的两圈刻度的出现所凝结的智慧,就会被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想。事实证明,这一环节并不是节外生枝,这使得学生对量角器的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为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次,通过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出规定度数的角,收获一种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多是把重点放在角的测量方法上,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开口来判断读哪一圈刻度,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反思以前的教学,突然意识到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是茫然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测量方法的本质含义。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角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有了对一个半圆180等份会得到180个小角,然后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在量角器上摆出规定度数的角,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也分散了学生利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难点,也直观的认识到以角量角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没有将度量角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合适的条件,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发现有关量角器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学习过程获得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这节课,这是一节充满数学味的数学课,在这节课中,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数学思考,参与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本节课要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太过集中,在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有一种前松后紧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应用度量角的方法上时间安排得还不够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