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丫的成长之路

 ●出生前

在胎儿期的第七周,胚胎的下肢末端出现了脚,但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鸭掌一样。第八周,脚趾开始分开,并长出了指甲。从胎儿期的第四个月起,胎宝宝脚的活动能力增强了,能够做出踢、蹬的动作。第六个月,脚部肌肉发育加快,手脚有时会猛烈地撞击子宫,孕妈妈隔着肚皮也能摸到宝宝小脚丫的轮廓。

 ●0-3岁

每个小宝宝的脚丫都是又胖又厚的。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你会发现他的脚底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足弓,十足一个小平足。不要担心,小宝宝平足是有原因的:宝宝的骨头和关节仍然很有弹性,所以当他们站立时就会平足;同时,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

满1岁时, 宝宝的脚差不多已有成人的一半长。你会发现,宝宝站立时多是内八字脚,这种习惯主要是来源于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出于习惯,出生以后的宝宝仍然会保持着那种交叉腿的动作,并在几个月以后渐渐地自动纠正过来。

●3-8岁

4岁以前,孩子的足弓尚未开始发育,足底看上去还是扁平的,往往被误认为扁平足或者扁平外翻足,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性的扁平足阶段。4岁以后,足弓会逐渐增大,一般到8岁左右,孩子的足弓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

1、小脚丫会遭遇哪些异常?

我们的脚由在韧带和神经末梢联结下的26根骨头组成,由许多有力的肌肉、韧带将各个足骨连接在一起而呈弓形,这就是常说的足弓。足弓具有很强的弹力,能缓冲震荡,保护人体,使人体的重力分散到脚的各点,并保证站立时的稳定性,同时可避免足底的血管、神经直接受压。足弓塌陷或消失就形成扁平足。

 2、扁平足: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扁平足分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种。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脚外形扁平,足弓小,是由于足底肌肉发达,软组织肥厚造成的。功能性扁平足足关节正常,正常的走、跑、跳都不受影响。

病理性扁平足较多见,由于足弓的作用减弱,使走、跑、跳受到影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就会感觉脚疼,从而妨碍孩子的全面锻炼。长大成人后,劳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除少数与遗传有关外,大多数孩子的扁平足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足弓的韧带、肌肉松弛而造成的:

脚的肌肉、韧带缺乏锻炼,力量不足。如宝宝长时间穿过小的鞋子,会影响脚的肌肉、韧带发育,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脚的肌肉、韧带过度疲劳。让小宝宝长时间地行走、站立,都有可能造成扁平足。

疾病的影响。宝宝先天性足部有疾病,肌肉萎缩,也可造成扁平足。要避免宝宝患扁平足,

下面几个细节不能忽略:

为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切忌让宝宝穿太小的鞋。

宝宝没满9个月时,不要让他过早下地走,也不要长时间站立。

如果宝宝的扁平足已经比较明显,可让他练习用脚尖或脚外侧走路,能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无法矫正的扁平足应去医院骨科进行矫治。

 3、蹄内翻足,松软型还是僵硬型?

马蹄内翻足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1000,男孩是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孩子出生后往往就出现单足或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表现为足跟小且内翻,各足趾向内侧偏斜,常合并小腿内旋畸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畸形逐渐加重,尤其在负重行走后,由于总是足背外侧缘着地,这些部位的的皮肤会变厚,甚至生出老茧。

马蹄内翻足通常分松软型和僵硬型。原则上,松软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出生后1个月开始治疗。保守治疗的畸形矫正复发率约为40%-80%。虽然保守治疗可能无法从根本上矫治畸形,但它还是一件发现畸形必须立即做的事情,因为它也是手术前的重要准备过程。手术前,在儿童骨科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手法按摩或阶段性矫形石膏固定也很重要,因为手法矫形或石膏矫形能使足部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牵伸,足后内侧皮肤得到充分扩张,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和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减少因错误的或不正确的手法按摩或矫形石膏固定所形成的“摇椅底”畸形,而这种畸形的治疗比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更难。

僵硬型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治疗,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去掉石膏后,白天穿矫形鞋,夜间用支架保护1-2年。手术后2年内要坚持定期去儿童骨科检查,这是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