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要合乎情理,切实可行。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时要慎重,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服从和执行。切忌过多、过滥、过高、过难。比如,有的家长平日不怎么要求和教育子女,而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就开始数落孩子,与此同时像倾盆大雨一样向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使孩子不知所措。于是,他就干脆不予理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样提要求不但使家长的期望成为泡影,而且给孩子留下父母的话可听可不听的印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我行我素,不听从教导的坏习惯。

家长提出要求的合理性还表现在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力和实际能力上。比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看到某些超常儿童3岁识了几千字,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识这么多字,硬要求2、3岁的孩子每天识上几十个字,让孩子一坐就是半小时、1小时。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2~3岁的孩子无论从生理角度讲还是从心理角度讲,集中注意的时间超不过十几分钟。对这样的要求,孩子出现抵触情绪以至逆反心理就毫不足怪了。

又如有的家长要求7、8岁的孩子“责己严、待人宽”,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让孩子主动“认错”、“道歉”,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内,所不能做到的一件事是去控制另外一个人的感情。”这话是值得深思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应当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

2.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和具体。如果提出的要求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就会直接影响要求的执行、监督、检查和效果。父母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愿望时,要使用明白、清晰的语言,措辞不能有歧义,以防引起误解,内容要明确和具体。“妈妈要你做个好孩子”、“要听话”之类大而空泛,含糊不清的要求是无法落实的。

如果家长给孩子提的要求有一定难度,可以把这个要求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要求,以利于孩子贯彻执行。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做作业,就要与孩子具体商定操作步骤:先复习老师当天讲过的内容,然后思考要做的题目,理解含义、要求,进而动手做题。如果有困难,可与家长讨论,取得父母的帮助。这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就有利于孩子的执行。

3.坚决执行要求,认真督促检查。缺乏坚定性、不能始终如一地执行要求,是家长容易犯的错误,也是造成孩子不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求孩子做的、而且是能够做到的事,又讲清楚了道理,就要坚决执行。改变或放弃合理的要求是父母软弱无力的表现,它会助长孩子的违抗心理,养成拒绝父母训导的坏习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降低。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后,要适时检查要求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果只提要求而忽视检查,所提要求就容易流于形式或落空,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认真负责的好习惯。检查也是家长对要求负责任的表现。家长对要求负责任,孩子才能对要求负责任。

4.提要求时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家长在提要求时,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平等对待,给予关怀、体贴和温暖,也有助于孩子积极执行家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