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发布“童伴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替留守孩子找“妈妈”。这个“妈妈”将是一个村的留守孩子的守护专员,当孩子们的监护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说,帮助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归位”,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选择四川作为全国首站,启动关爱留守孩子的“童伴计划”。(华西都市报)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留守儿童就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几起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留守儿童的境遇,再一次吸引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之所以屡屡成为社会的揪心之痛,关键因素就在于,他们缺少监管,缺少呵护。在这双重欠缺的环境之下,留守儿童,无论是其现实生活,还是心理状况,都是令人痛心的。个别地方,已经到了让人极其担忧的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与“认知偏差,内心迷茫”的特点。不难想像,受到这一种心理的影响与指引,留守儿童们的行为,必然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极端事件的肇事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而我们都清楚的是,眼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缩小,甚至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这已经不是个别儿童的问题,而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即使它是非常棘手,我们也必须直面对待,而容不得半点回避。“童伴计划”的实施,就是知难而上的一种积极举措。

“童伴计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对症下药”。这一计划所招募的“童伴妈妈”,旨在弥补留守孩子监护人的缺位,扮演的角色是留守孩子的“全职妈妈”。相比而言,“童伴妈妈”的职责范围更为宽广,所在村全部留守孩子的福利、安全、健康都纳入“童伴妈妈”的工作范畴,换言之,关注留守儿童的一切,是 “童伴妈妈”职责所在。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招募“童伴妈妈”,并由“童伴之家”提供必要的场地,那么,在“童伴妈妈”的呵护之下,众多留守儿童,必然能够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妈妈的爱,如此,他们也能够从留守儿童的阴影中走出,并最终拥有同样美好的春天。

与这一亮点相比,“童伴计划”这一创造性举措的意义,更值得我们深思。眼下,许多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而他们及他们所务工的城市又一时无法解决子女随工就读这一难题,此时,正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为而不是抱怨与指责。面对难题,我们往往强调“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却忘记了另一句顺口溜,“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行动,关爱留守儿童,这原本也是社会的职责所在。(特约评论员 周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