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一:烫伤

千万别用土法止痛

天热,孩子穿的衣服少,滚烫的开水、炉子等等都有可能对活泼好动的孩子产生伤害。

来自甬上各大医院烧伤科的门诊记录显示,在接诊的患儿中,以就读幼儿园的儿童最多,其中刚学会走路的年龄是高危受害年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一切都很好奇,对危险也没有概念。

“烫伤、烧伤、电击伤中,烫伤最多见。”李惠利医院金丽华主任医师说,“热水、热饮料这些生活中离不开的热源都是烫伤孩子的源头。比如有的家长放洗澡水时,习惯先放热水,再放冷水,可孩子不知道,家长一个转身,孩子就遭遇烫伤。”

由于夏天裸露部位多,孩子烫伤部位分布很广,其中,以脸颈部、四肢、臀部最常见。“不烫则已,一烫惊人。”金医生感叹,“医学上按三度四分法区分烫伤程度: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孩子烫伤后,程度往往在浅二度和深二度两个范围。”

虽说电击伤的孩子不多见,但后果往往都是极为惨痛的。市二院曾接诊过一位17岁男孩,因为被高压电击伤,其左上侧前臂和4只脚趾面临截肢恶运。

去年7月16日,余姚市谭家岭路路边更是发生一起惨剧:一名约10岁男孩爬到高压电线杆上去掏鸟窝,结果被高压电击中身亡。

专家提醒:平时家长要养成一些“安全”习惯,例如:将盛装热水、热汤等热液的“危险”容器放在孩子触及不到的地方;给孩子洗澡、洗脚或是自己洗衣服时先放冷水,再加热水,以及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等等。

目击者救助:一旦发现孩子被烫伤,要立即脱离热源,马上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部位20分钟以上,使伤处温度降低。然后尽快送往医院。不要凭借经验为孩子揉搓烫伤部位。土法止疼,如搽盐、肥皂、牙膏等特别是涂抹酱油等有色溶液,不仅会影响烫伤程度的判断,给治疗带来不便,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

意外之二:跌落

一定要将孩子看牢

每年寒暑两个长假,以骨科专业为特色的市六院小儿骨科门诊,总会迎来1500多个意外受伤的“小淘气”。

“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该院小儿骨科曹进医生说,进入7月以来,已陆续接待了不少“小病号”,多时,一位医生一天门诊要接诊五六十号。

六院小儿骨科的门诊记录显示,这些“小病号”中,小的只有一两个月,大的十七八岁。其中,3到6岁的儿童最多。“小病号”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有玩耍时跌倒、高处跌下、自行车或电动车摔伤或撞伤、体育运动时受伤、车祸伤等,受伤的部位以肘部、臂骨、腿骨和锁骨最多见。

都说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小儿骨科的门诊医生在接诊中发现,事实情况并不然。孩子跌落受伤的高发地点之一,就是家。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特别是0—4岁因跌落受伤的孩子,80%以上是在家里发生的。

“上一周,仅因摔下床发生骨折的孩子,我已接诊了不下5例。最近一例,是一位来自奉化的男孩,左肱骨远端骨折。”曹医生连连感叹,父母们万莫大意,不要认为将孩子放在家中就万事大吉,必要的防范措施一定要做好。

专家提醒:为防儿童跌落,家中窗户前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家具;窗户上装一定高度的栏杆,阳台栏杆间的宽度要不易让孩子钻出。不要让幼儿独自在床上、桌上蹦跳,爬行。尤其不能在没有看护的情况下边玩边喝水、玩尖锐物品,否则在摔下时会加重损伤。

目击者救助:一旦发现,要紧急送往医院。若怀疑有骨折,应固定患处,千万不能用转动受伤的关节来鉴别是否存在骨折,以免造成骨折处错位。

意外之三:溺水

现场抢救很讲究

每年暑期,总是孩子溺水高发期。对于父母来说,乃是最让人提心吊胆的两个月。

2004年7月27日,慈溪市附海镇东港村,单家3兄弟的3个儿女竟一同被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巨大深水坑吞没了。

2006年7月28日,一8岁男孩在日湖游泳时发生溺水意外,被急救人员送到医院时已无气息。

2008年6月3日,一9岁男孩与两名同学一起在一水库划船玩耍时,不慎落水淹死。

2009年7月2日,鄞州二院急诊科先后接诊两名溺水身亡儿童。

……

历年统计显示,溺水已成我市中小学生“头号杀手”,尤其是在暑假期间。

来自市教育局的一份学生非正常死亡统计数据:2004年全市非正常死亡的学生共计116人,其中溺水死亡的达68人;2005年全市非正常死亡学生数共计93人,其中溺水死亡的达58人;2009年,市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非正常死亡55人,其中溺水死亡38人。在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溺水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榜首。

何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孩子溺水惨痛事件?市体育局、市水上救生协会负责人分析,除了家长缺乏照顾,缺少教育知识、安全知识外,最主要原因是孩子对水域情况不了解,同时高估了自己的泳术。类似日湖、姚江这些流动水域的水流情况非常复杂,暗流多,水温低,而孩子们在泳池里学会的游泳技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一旦身陷险境,孩子容易惊恐慌张,导致肌肉收缩,身体僵硬,失去自救能力。”市水上救生协会负责人感叹,“因为这个原因使孩子溺水身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专家提醒:孩子下水游泳,要有大人陪同,还要注意六大安全要点:一是选择安全的地方游泳,例如有救生员当值,不可在溪涧、码头、池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二是如有雷电,切勿下水;三是饱餐后不可立即游泳,肚饿或疲倦时,也不应游泳;四是切勿在黑夜游泳;五是游泳前,先做热身运动,感到不适或受伤,立即上水;六是一旦身陷险境,必须保持镇定,减慢呼吸频率,放松肌肉,并减慢动作,使身体浮在水面,以等待救援。

目击者救助:发现险情时,孩子适宜间接呼救,召唤大人,拨打110,或找救生员求助。

大人则可在发出求救讯号的同时,选择适当的救助物,例如毛竹杆、衣服、绳子等,将自己重心降低,抓紧岸边的固定物,小心将溺水者拉回岸上。如需下水救人,注意不要从正面进行,以免被溺水者抱住手脚,无法成功施救。

在将溺水者救上岸后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有无生命体征,主要有两个方面:呼吸和心跳,溺水者有无心跳可以通过触摸脉搏得知。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都停止,需马上对溺水者做心肺复苏术。首先把溺水者口中的异物清理干净,接着倒水,倒完水后开始对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要连续往溺水者口中吹两口气,然后做30次胸部按压。一直到溺水者恢复心跳和呼吸为止,然后尽快送医院。

意外之四:气管异物

别让孩子边吃边玩

气管异物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意外伤害事故。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品是孩子们的“危险食品”。

近日,一个女孩因为被瓜子卡住了气管导致呼吸困难,送到李惠利医院时已经昏迷,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五官科医生直接为患儿手术,用了10分钟将卡住孩子气管的一颗酱油瓜子取出。医生表示,要是再晚来几分钟,患儿可能就被活活噎死。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五官科主任医师沈志森告诉记者,气管异物对孩子来说十分危险。如异物嵌在喉部,可能导致声音嘶哑、窒息、甚至死亡。若异物较大,阻塞了总气管,会引发阵发性咳嗽和呼吸不畅。随着时间延长,异物刺激支气管黏膜,还可出现发热、多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往往被误诊为肺部感染。

沈医生说:“我们院就曾收治过这样一个病例,一女孩因反复咳嗽四处求医,都被误诊为肺部感染,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一直不好,到我们医院就诊时已出现肺功能损害。后经气管镜检查,竟发现女孩左支气管中有半颗完整的花生米。”

专家提醒:孩子边吃边玩时,尤其是边吃边做剧烈运动或哭喊时,很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致使气管受到刺激,出现剧烈呛咳、喘鸣,甚至引起气管阻塞,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

目击者救助:如果孩子不小心吞吸了异物到气管内,家长最好要直抱孩子,不要盲目地拍打孩子的后背,应该立刻送往医院就诊。

此外,吸入花生米之类的东西后,急着用手指抠出来,也是大错特错的。吸入之物原本尚未咽下,但经手指一抠,一吸气,就把本来还在嘴巴里的东西给吸到了气管里。

这时,家长不应惊动孩子,和他说话,吸引他的注意力,诱导孩子自己慢慢地将东西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