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过程是高级的心理过程,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比这些过程更为复杂。思维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感知的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那么,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

例如:孩子看见图画里的人物穿着棉袄,这是感知过程,是对图画的直接反映。孩子通过看图,知道画里的那个地方很冷,这不是直接感知得出来的,是由于看过人们穿棉袄而推想出来的,是间接的反映。孩子为什么从穿棉袄能够想到天气很冷?这是因为过去曾经有过多次直接经验,天气很冷的时候,人们就要穿上厚衣服,甚至棉袄。把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孩子就知道,冷天穿棉袄,穿上棉袄的天气是冷天。可见,思维过程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间接,二是概括。因此,心理学把思维的定义称作是: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联系,是隐含在事物的现象的背后,如果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联系。所以,思维是孩子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发展不足,思考能力差,就会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抓不住本质。

例如:小孩子看到镜子里的形象,认为那里也有一个孩子,和他玩起来。这就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理解镜子反映的本质。

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的核心,要使孩子更聪明,就必须重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如何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通常情况下,当孩子遇到了问题,感到必须设法解决时,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为此,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其它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有意识地对孩子“设疑”,引起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比如:孩子们都很喜欢看鱼在水中嬉戏,这时,做家长的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就可以对孩子设问:为什么鱼能在水中游戏而不会淹死?鱼游水时尾巴为什么要左右摆动呢……。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激发他们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达到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启发孩子思考问题时,对他们的“设疑”应该做到难度适中,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就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在使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是发展思维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掌握,孩子的思维能力便无从表现和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