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学习。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值的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在“二度设计”上下功夫。

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情况,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积极的应对策略对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

1、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

长期以来,人们赋予我们的教科书美其名曰“书本”,顾名思义即“以书为本”,书被喻为“圣经”,其神圣不可侵犯。新课程改革给这根深蒂固的思想注入了一缕新鲜的血液,“书”的价值我们依然不可否认,但“本”的味道却已变了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更应在理解编写者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因素,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一个心中的预测,多想想孩子们需要什么?孩子们喜欢吃吗?孩子们吃得了吗?再进行教学二度设计,这样在课堂中就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了,课前设计了,不就多了份把握。

2、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

好不容易精心准备了一节自己颇为满意的课,自认为虽说不上空前绝后,也还能说上“不错”二字。谁料人算不如天算,课堂上学生不依了:“老师,这些我们都会了,不想学了。”“老师,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老师也许会目瞪口呆,束手无策;也许会依然绘声绘色地按步就搬,尽情演绎;也许……。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教。新课程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控教学环节,课堂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交流发展的智慧场。这使我深深懂得了要想完成好“课中二度设计”,把握住动态的灵动生成应该待在孩子的中间,以孩子的身心来激起学伴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认知水平。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为学服务,就能做到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让孩子们的灵性和悟性在其间流淌,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创造性的体现、个性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教学能高效进行地保证。

3、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

“人无完人”,一节课上完,总有些许让自己惊喜或遗憾的地方,及时进行“课后二度设计”,反思一下在课堂上让自己欣喜的亮点,它将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今后继续保持的风格;反思一个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欠缺,它将时时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反思一下我们应如何去改进,它会使我们突破自我、更上一层楼;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的教学,它会让我们少作一些“婆婆妈妈”或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表面文章;反思一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它将时时提醒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二、体现主体,注重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1、学会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大纲中也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当然很多情况下是暗示,然而,在这及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里匆忙寻找片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引导学会质疑问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这样的弊端是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独立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随时提问,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同时,我还指点发问的途径,告诉学生提问可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等。

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总是从发现问开始,以解决问告终的。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3、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因此,我总是在每堂课中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包括挤出6分钟左右时间完成课堂书面作业,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主心理,变“依赖”为“自主”。

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心理的需求。”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设计符合小学心理特点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怎样把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有的实效性呢?我认为着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抓: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多。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他们的依赖心理,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反正有人帮他解难。学生表现在课堂上的依赖是:

A、不想动手:他们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不认识的字连想都不想就用拼音或同音字代替,或赶脆大叫“这个字怎么写?“从不动手去查字典。

B、不肯动口:不喜欢读书、背书更不肯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极差。

C、不原动脑:上课是,对老师的问题总是不假思索,乱答;或搬出辅导资料,照抄;写作文时非得老师说到哪写到哪里,从来不想想写什么,怎样写。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依赖心理,除了经常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勤奋学习的故事,激励他们学习外,还采取一些措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立”的心理品质。比如,不愿动手,强调字典中寻找答案,并且教给查字典的方法,不肯动口读、背、说,就引导他们欣赏,指导他们朗读,训练他们说话,并开展背诵比赛,说话比赛,以激发读的兴趣。不愿动脑,就教给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从词、句、段的运用到文章的开头、结尾,表现手法的仿写,创作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课堂上采用知识抢答,智力竞赛等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是一味喊老师了,而是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解决。克服了学生课堂上的依赖心理,培养了争做学习主人的自主能力。

四、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与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与疏导。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应多样、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