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让小孩提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继续做。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为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分别对3~4岁、4~5岁、 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并明确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选拔性考试,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在家长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伪命题所裹挟的现状下,教育部为我们提供一种相对正确的学前教育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让学龄前儿童事倍功半地学习小学知识,并因此放弃了孩子成长中更为重要的事情,殊不知,这样的家长从一开始就输了,这才真正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们不应被这种短期效应所诱惑,把童年还给孩子,使其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专注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须知,赢在终点的一定是这种真正享受童年快乐的孩子。

细看《指南》,均是在培养孩子的素质,大有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的味道。不该过早 “小学化”,应让孩子多些时间睡觉和玩乐,这些道理家长是清楚的。但同时家长也是现实的,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心里早已有一盘账。与其说教育部的《指南》是针对儿童的,不如说是写给家长看的。很多家长认为,倘若没有“小学化”训练,上小学之后,孩子可能就被老师视为“差生”。孩子自信尽失,家长也会在陪练中苦不堪言。现如今,让幼儿自由生长的父母越来越少。

教育界实验表明,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具备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3~6岁儿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以直觉思维为主,体质处于发育阶段,好动不好静,好奇难持续,分心不集中。3~6岁的小孩脑部发育也未到能做两位数加减法的程度,这个时候孩子的手部肌肉也还没有发育成熟到能够握紧笔,提前让孩子去做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东西,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未成熟的学习少有效果,甚至产生事倍功半或拒绝学习的反效果。幼儿的身体机能还很脆弱,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大脑易疲劳,容易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另外,幼儿教育“小学化”还容易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3~6岁,孩子最重要的三大任务就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开发。如果这个时候只是生硬地给孩子们灌输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而不是带领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游戏过程中,去体验、探索,让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学习,今后等到真正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后,重复的记忆性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们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