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了少许的收获与经验。现将这这些经验、反思与各位教师共享,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生天生所具有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尊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前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遇到挫折他们会退缩,会偷懒,会萎靡不振,对自己会失去信心。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关健。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注重以下几点的: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验证一下。通过提问让学生不断相互总结补充、逐渐完善最终的正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我一般都是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

3.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针对其发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

4.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能力。个别的题或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对其讲解的勇气及讲解过程中的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借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

5.成立学习小组,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一带十,十带百,既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努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让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掌握与他人合理相处的方式,为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二、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

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光靠不停的做题,反复的练习,只能让学生成为题海的“奴隶”,成为知识的“受害者”,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典型例题,经常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

三、有轻有重,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由于学生的智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教育自始就强调要“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让能“飞”的学生先“飞”,能“跑”的学生先“跑”,而只能“走”的学生也要他们学着慢慢的“走”,坚决不能让他们停止不前。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学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方法。“自学”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自学”并不是意味着老师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只是让学生自己学,“放羊式”的教学不是 “自学”。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总结,让它逐渐完善,趋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