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是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有所创新的基本素质,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下工夫去培养孩子的这种素质。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与我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育,很少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直接相关。

据北京师范大学所做的“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显示,当今中小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状况不容乐观,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8-14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则呈现出一定的停滞状态。

想象力一般从丰富性、创新性和逻辑性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在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中,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的最低层次是“表象的记忆水平”,最高层次是“创造表象水平”,而“表象的再造水平”介于二者之间。据调查结果显示,达到最高层次的小学生只占18.7%,近42%处于最低层次;而中学生达到最高层次的也不超过37%。由此看来,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相当低。

想象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的人成绩优异,近90%的人品行较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却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儿;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做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这是老师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史考伯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

孩子们哄堂大笑,老师气得狠狠地批评了史考伯一顿。史考伯觉得很委屈,回家后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完后,鼓励史考伯说:“你很正确。”其实,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把那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成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