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的感官感知橘子的特征。

2、学习剥橘子的方法,尝试自己剥桔子。

活动过程:

1、 今天jenny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盒子,看看你面前的盒子都是什么颜色的呢?

2、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每个盒子里都藏着水果宝宝,你们猜猜里面藏的是哪些水果宝宝呢?

3、 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水果,那盒子里到底是什么水果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4、 游戏:摸箱(知道橘子是扁扁的园园的,你上去是软软的;闻一闻有香味;橘子有大有小)

5、 现在我们来送橘子宝宝回家,这里有很多盘子他们是橘子宝宝的家,每个家里只能住一个橘子宝宝,而且你们要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橘子宝宝住的舒服。

6、 你们真聪明,jenny老师呀要奖励奖励你们,请你们吃橘子吧!

7、 你们知道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吗?想吃吗?那怎么吃呢?

8、 幼儿尝试剥橘子

活动前反思:

思考问题一:活动目标的适宜性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研组成员们一直在为把活动目标是设定在区分水果的特征上还是感知大小的概念上而争执,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内容。为此我再一次翻阅了《指南》,在学习部分的基本经验中有这样一条:“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感知特征包括: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色彩、高矮、软硬、轻响、甜酸”。细细思考后,明白了二期课改以来,虽然每个教师都知道整合的理念,然而我们并没有这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整合,整合了什么,所以在实践中,往往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用分科的思维在设计活动。其实水果的特征中已包含了大小、形状、软硬、甜酸等等内容,而教师在活动之前只需了解孩子的现有经验,对照孩子应该掌握的基本经验,就能设定较适合活动目标了

思考问题二:材料投放

小班的活动要尽量的低结构,而且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孩子比较适合独立游戏,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摸箱,目的在于能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在于材料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经验。

活动后反思:

1、 材料提供较适宜

三岁的儿童对新鲜的事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食物会主动接近、专注的看看、动动。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对面前的摸箱很感兴趣,再加上教师的语言,孩子的好奇心也被激发出来,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要去摸一摸里面到底是什么,大部分的孩子能根据我的指令开展活动,用双手去感知苹果和橘子的不同,用语言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个别的孩子有些滞后,但最终也能在模仿同伴和老师的过程中完成。

2、注重活动的整合

在活动中,我尽量考虑到了游戏化、生活化和情境化,创设了摸箱、送橘子宝宝回家、自己剥橘子等环节,让孩子愿意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中将学习、游戏和生活自然的整合在一起,让孩子得到了发展。

3、活动中提供了较为合理的“鹰架”。有效的“鹰架”教学不是承认告诉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我更多的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着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例如通过让孩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橘子的各种特征;让孩子互相交流来获得剥橘子的方法等。

存在的问题:

1、 在摸箱中我有意识的提供了一只苹果,目的是让孩子在比较两者的不同,来感知橘子的外部特征。但在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孩子触摸的感觉,而有些忽略语言的要求。

2、 在送橘子宝宝回家的过程中,我在桌子摆放的位子是否适合、孩子的视线是否受影响等细节上疏忽了,以至于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纠错时出现了问题。同时在出现一个空盘子的时候,我也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

 >> 小班体育游戏教案:橘子熟了

 >> 小班英语《认识苹果和橘子》教案与反思

 >> 小班科学《剥橘子》教学反思

 >> 小班活动《吃橘子》案例与反思

 >> 小班语言教案:橘子小船

 >> 小班亲子教案:酸酸甜甜的橘子

 >> 小班教学活动《美味的橘子》案例与反思

 >> 小班活动《我和橘子玩游戏》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