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想 总 和

例如,1989年“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8:某次考试,试题共六道,均为判断题。考生认为是正确的就画“√”,认为错的就画“×”。记分方法是:每道题答对的给2分,不答的给1分,答错的不给分。郑得多少分?

对每一道题来说,不管应画“√”还是应画“×”,前 6人“得分总和”比郑多5分,即多一个空格,二个“×”。这样,六道题前6人应比郑多5×6=30(分)。实际前6人的总分是:

7×2+5×3+9=38(分)。

所以郑得38-30=8(分)。

还可这样想:

得分最多的周答对四题只答错12-9-1=2,一题。假定答错的是第1题,这样标准答案已有了,据此分析其他人的得分。如果出现矛盾,再依次假设,经检查验证答错的是第4题。

标准答案是1.×;2.√;3.×;4.√;5.√;6.×。

郑第1、2题错了,得12-4=8(分)。

31.想 范 围

例1 美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一次(1980年11月)试题1:设x和y是选自前50个自然数的两个不同的数,求下式的最大可能值。

在非负数范围内,要想使分数值尽量大,就要使分母尽量小而分子尽量大。分母最小可能是x—y=1,这说明x与y是连续自然数,x与y最大可能是x=50,y=49。

例2 上例的试题4:壹分、伍分和拾分硬币各有100个,从中选出21个,每种硬币都要选到,恰好凑出1元钱。那么这21枚硬币中,每种各有多少个( )。

为使总价钱是1元,壹分币个数应该是5的倍数。而硬币总数是21枚,因此壹分币个数只可能是5,10,15,20。但15和20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下面考虑两种情况:

(1)如果有5枚壹分币

这时还有21-5=16(枚)硬币,币值95分。列出下表不难发现,应有13枚伍分币,3枚拾分币。

(2)如果有10枚壹分币

这时还有21—10=11(枚)硬币,币值90分,由下表知应为4枚伍分币,7枚拾分币。

例3 美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五次(1981年3月)题2:两个整数之积为144,差为10,它们的和是( )。

所有积为144的两个数:

差为10的只有18和8,18+8=26。

32.巧设条件

有些题数量关系抽象,猛一看去甚至觉得条件“不充分”。若把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则易为学生理解接受。

例1 制造某种机器零件的时间甲比乙少用1/4,那么,甲比乙的工作效率高( )%。

若假设乙加工这种零件要8小时(是4的倍数计算方便),那么,甲加工

如果设乙加工这种零件要4分钟,那么,他每小时加工15个;甲用的时间比乙少1/4,只需要3分钟,他每小时能加工20个。这样,就更简捷了。

(20—15)÷15≈33.3%。

例3 甲数比乙数多25%,乙数比甲数少( )%。

数少

例4 一组题。

(1)一个正方形体的棱长扩大2倍,那么它的体积就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

假设原正方体的棱长为1个单位长度,其体积为1×1×1,表面积为1×1×6;扩大后的棱长为2,体积为23、表面积为22×6。再通过比较就可得出结果。

(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 )倍,小圆

假定小圆半径为1,则大圆半径为3。

与小圆面积的比是( )。

假设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代入计算比直接利用两个“分率”推导易理解。

求小明比小方高多少,就是求168cm的1/6+1,即高出2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