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创生取向对教师角色的重塑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幼儿是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过程即是老师和幼儿持续成长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心灵是需要点燃的火炬,而不是由老师拿知识来填充的容器。而在目前,老师普遍缺乏"自己和幼儿是课程创造的主体"这种意识,常常把自己和幼儿看成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被视为教师用于创生课程的一个资源,只有当这个资源有益于教学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时,它才有意义。具有情境的课程知识是经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 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艺术教育片面地追求技能技巧,过分地注重结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结果却压抑了许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甚至常常使一些孩子受到打击,以致失去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我园通过县级课题《探索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些体会:首先,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艺术教育的主题。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幼儿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将其记录下来,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对记录的事物、生活场景、情感进行联想,设计出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从而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整个教育计划的安排来调整活动。如春天带幼儿到附近小公园去,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把刚才的情景回忆一遍后进行绘画,教师不用示范,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来,虽然在构图、色彩方面尚有所欠缺,但画的内容是孩子亲身经历的,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了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

三、课程创生取向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忠实取向课程实施中,幼儿被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往往对幼儿限制过多,幼儿参与的机会过少。幼儿在园的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教师设计和控制的。课程创生取向认为,幼儿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知识的积极创造者。

四、课程创生取向对幼儿个性的发展

在忠实取向课程实施中,教师重视的是幼儿的认知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儿童的情感、态度培养,教师不知道应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智慧的发展,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成功的课程实施目标就是促进个性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教育应倾向于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同年龄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用新的方式去对待各具特点的儿童,做到因材施教。在《探索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心更强了,幼儿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从幼儿发言时的踊跃,活动时的投入,以及作品的大胆想象程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重视其家庭、文化、社会以及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现实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同时,我们要对幼儿实施健全人格教育,塑造幼儿的完整性,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机、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理解《纲要》精神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园艺术特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