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块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目前,不顾实际,生搬硬套成人舞蹈的现象越来越多,使幼儿舞蹈园地这片沃土受到一定的污染。我虽不是一个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人员,但近些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凡是一位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教育者,均有能力创编出幼儿爱看愿演且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舞蹈作品来。

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成为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幼儿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幼儿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中,所想和所做中取材,即所谓的“求童心,唤童趣”,同时必须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编舞前先“童化”自己。

最常见的是直接通过幼儿本身的形象或借助幼儿本身的生活片段,经提炼、加工成反映幼儿爱劳动、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从孩子们所喜爱的文艺、文学作品中取材。动画片《宇宙卫士—奥特曼》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节目,“奥特曼”的形象、动作人人爱模仿,歌曲几乎人人会唱,我想由这一主题来进行创编一个舞蹈,一定会深受幼儿的喜爱,尤其是男孩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幼儿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也应顺口、押韵,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主题和音乐确定后,则应考虑舞蹈的结构。怎样开始?情节如何发展?怎样推向高潮,又如何结束?幼儿都喜欢有情节的舞蹈,有了情节还要考虑细节。幼儿舞蹈的动作应从幼儿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应适合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服装与道具。在服装与道具上应有新颖的艺术处理,体现舞蹈的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创生取向"。"创生取向"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已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研究并借鉴课程创生取向,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园艺术特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课程创生取向对课程性质的创新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课程的性质是地道的经验课程。课程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所以课程采用和课程实施的技术化、程序化的特性就应该彻底消除,课程实施再也不是就原初的课程计划"按图索骥"的过程或稍作修改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艺术领域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园开展了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艺术特色教学课程创生活动。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不能相互割裂或者取代的。因为哲学提倡的"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园在进行艺术领域教学的过程中,既强调艺术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科学合理安排,使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幼儿;又能保证幼儿每天还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

二、课程创生取向对教师角色的重塑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幼儿是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过程即是老师和幼儿持续成长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心灵是需要点燃的火炬,而不是由老师拿知识来填充的容器。而在目前,老师普遍缺乏"自己和幼儿是课程创造的主体"这种意识,常常把自己和幼儿看成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被视为教师用于创生课程的一个资源,只有当这个资源有益于教学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时,它才有意义。具有情境的课程知识是经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 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艺术教育片面地追求技能技巧,过分地注重结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结果却压抑了许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甚至常常使一些孩子受到打击,以致失去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我园通过县级课题《探索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些体会:首先,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艺术教育的主题。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幼儿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将其记录下来,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对记录的事物、生活场景、情感进行联想,设计出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从而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整个教育计划的安排来调整活动。如春天带幼儿到附近小公园去,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把刚才的情景回忆一遍后进行绘画,教师不用示范,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来,虽然在构图、色彩方面尚有所欠缺,但画的内容是孩子亲身经历的,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了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

三、课程创生取向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忠实取向课程实施中,幼儿被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往往对幼儿限制过多,幼儿参与的机会过少。幼儿在园的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教师设计和控制的。课程创生取向认为,幼儿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知识的积极创造者。

四、课程创生取向对幼儿个性的发展

在忠实取向课程实施中,教师重视的是幼儿的认知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儿童的情感、态度培养,教师不知道应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智慧的发展,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成功的课程实施目标就是促进个性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教育应倾向于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同年龄的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用新的方式去对待各具特点的儿童,做到因材施教。在《探索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心更强了,幼儿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从幼儿发言时的踊跃,活动时的投入,以及作品的大胆想象程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重视其家庭、文化、社会以及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现实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同时,我们要对幼儿实施健全人格教育,塑造幼儿的完整性,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机、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理解《纲要》精神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园艺术特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