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不同领域渗透数学学习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把数概念融合在“跳格子”等体育游戏帮助中,可以通过队列变化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绘画、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关系的物体,如树叶的排列、花朵的数量、蝴蝶的对称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数概念,如“今天星期一,猴子开飞机;今天星期二,猴子学画画;今天星期三,猴子去爬山……”这种语言用简单的形式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二、在区域游戏中探索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等。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区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有些方面正是集体活动所难以实现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发地探索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小班区域游戏“夹夹子”,教师做好各种不同的动物,(鸡、老虎、毛毛虫、螃蟹等)但是这些动物都没有脚,请幼儿把夹子夹在动物的身上,有几只脚就夹几个夹子,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幼儿正确点数夹子的数量,能按动物脚数量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同时还能练习夹夹子的动作。中班的《小动物住哪里》是让幼儿通过数一数有几种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房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里掌握1—5的序数以及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出物体排列的位置。在桌面游戏中,通过颜色、形状、大小、个数等有规律的摆数,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其他的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在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使幼儿玩得高兴、学得积极。在区域游戏中探索数学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区域游戏充满趣味与挑战,符合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也会不断提高。

2.有利于进行分层指导。

区域游戏一般来说参与人数较少,便于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关注到的、能力发展高于或低于整体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能力情况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有利于幼儿间互动学习。

区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他们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常会有语言、肢体上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相互习得、经验分享。一些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会主动地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达到共同学习。

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应用

 幼儿的数学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幼儿数学教育趋于生活化,这是因为:

1.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只有当幼儿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而且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而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本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等。同时,幼儿的注意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能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认识的唯一门户,只有经过这道门户,外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接近神经机体的状况,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可见,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落实到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应用,进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生活化教学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体现并满足了幼儿注意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2.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利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力一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力一而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表明,数学学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它能够发展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解释并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能够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数学学习生活化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数学学科这一特点的情况下,让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数的概念及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

上述研究表明,生活化数学是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利自身特点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既有自己的利学理论依据,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幼儿对生活现象的了解,也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呢?

我们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即充分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现有的数学因素,引导幼儿到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例如上下楼梯时数一数阶梯,散步时可说说花、草、树的数日、形状、高矮及颜色,游戏时可说说自己的位置等等,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旱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坐自行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电瓶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摩托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的小朋友是多少,今天班上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蛋糕应该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样才能等分。我们还可以组织大班的幼儿玩“超巾购物”游戏,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