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民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高僧元晓年轻时跟随大安禅师修行。大安禅师是个布袋大安禅师和尚,像济公一样的人物,穿着破烂,每天在大街上化缘回来,看击钵向行人乞讨。他乞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见元晓那么严那些流浪的野狗。他常把流浪动物捡回山上,化缘来肃地为小狗诵经,就问他养活它们。有一次,大安禅师在街上捡到一条小流浪说:“你念这狗,小狗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对元晓说:“这小狗快么深的经给小狗,它怎么听饿死了,我得赶紧去讨些奶来给它喝,你帮我看着。”得懂呢?”没想到大安禅师出去不久,小狗就死了。元晓非常难过,但他没有超度过小狗,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就和人一样办吧!于是,他找了一些树叶,覆盖在小狗身上,自己端坐在旁边,开始严肃地为小狗诵经超度。

大安禅师化缘回来,看见元晓那么严肃地为小狗诵经,就问他说:“你念这么深的经给小狗,它怎么听得懂呢?”接着大安禅师把化缘得来的奶放在小狗身边,揭开它身上的树叶,对小狗说:“你好好吃吧,希望下辈子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元晓在一旁看了大为感动,原来这就是为小狗念的经呀!

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会为大安禅师的念经所感动,一来他并没有把小狗当做一个纯粹的动物看,而是把它当做“听得懂”、有心灵的生灵来对待;二来他了解小狗的所需,以“天天有好东西吃”来祝福小狗。感动之余,同学们可能会想:这念经和作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大着呢,作文的“经”也是要用心用情来念的。

首先,要体察世界万物的“心”。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大到高山河流,小至花叶微尘,都和小狗一样,是有精神和情感的。比如一棵小树,它的根在泥蓝土里忙着吸收水分和养料,茎忙着输送和流通,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这一切说明,小树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这正是小树的 “心”啊。树如此,那翩翩起舞的彩蝶、朝夕相处的朋友又何尝不是这样?林清玄有一次看见六只麻雀飞回来,母麻雀不停地让五只小麻雀在芒草上跳跃,训练它们学习在芒草叶尖站立的本领。小麻雀终于学会了,母麻雀欢叫一声,带着孩子们飞走了。看到这里,林清玄心里一动,原来麻雀每天不停地跳跃、欢叫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人们不明其意罢了。于是,他写下了一篇很精彩的文章——《麻雀的心》。所以,只要大家像林清玄那样,常怀一颗体贴之心,睁大一双慧眼,走进生活和自然中去,和一切生灵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就会从笔下的万物中发现许许多多美丽的心灵来。

其次,要抓住能感动万物的材料来写。读明白了万物的心,同学们在作文时,笔下的事物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像有血有肉的朋友一样,你写作的过程就是和它们聊天的过程。那么,聊什么好呢?自然是要聊些它们感兴趣的、能打动它们的东西,就像元晓万物身上和尚用树叶盖在小狗身上,用高深的经文给小狗超可写的东西很度,小狗是不喜欢的;而大安禅师把好吃的东西放在多,作文时,我们要设身处它面前,而且祝它“天天有好东西吃”,对小狗来说,地地从万物的这自然是好“经”了。万物身上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角度来思考,善于取舍、抓文时,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从万物的角度来思考,善于住最能感动它取舍、抓住最能感动它们的材料来写。们的材料来写。第三,要用万物感兴趣的语言来写。元晓和尚用刻板的经文为小狗超度,小狗是听不懂的。而大安禅师就像长者和晚辈唠家常一样,说的都是小狗喜欢听的话,小狗自然就领情了。老舍是我国的语言大师,他很会根据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写法,像《猫》一文语言质朴如水,而《草原》一文中,文字美得就像一幅水彩画。因此,作文时,同学们应善于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灵活地运用和锤炼语言,写出事物本真的味道来。